创新作文(3)

时间:2021-08-31

创新作文 篇5

  7月19日,四川省高考阅卷工作接近尾声,高考作文的评卷教师们经过一番争议,最终通过三次改判,将一篇名为《潘金莲的选择》判为佳作。据阅卷教师透露,这篇文章最初在评卷老师那里只得了20多分(满分60分),其原因在于考生将潘金莲在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选择的落脚点定在西门庆上,这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但是,又考虑到这篇文章文笔流畅、行文优美、引经据典,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又将此文交给整个阅卷室的数十位评卷教师讨论,并请示评卷指导委员会。最终,该文被认定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给出了高分。

  这位考生无疑是幸运的。我在为这位考生庆幸的同时,忽然想到,高考作文评判中,会有多少这类文章被视为异端,打成低分?我相信,能够经历三次改判这样幸运的“异类”文章只是少数。

  评判《潘金莲的选择》的老师们有这样的感慨和忠告:“考生言他人所不敢言,在高考时冒的风险是相当大的。希望以后的考生在选择如何作文时还是三思而行。”面对这样的感慨和忠告,我深感悲哀,我知道,他们的意思是让考生们在写作时要符合一种意志规范,不要刻意创新。

  这些年,高考作文评分的失误已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心中永远的痛。我想,产生失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阅卷的随意性造成的。在现在的作文阅卷方式下,阅卷老师时间紧,任务重,出现错判误判很难避免。同时,阅卷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文化品位等都会决定和影响着对考生作文的评判。要知道,作文判分的公正与否不仅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影响着高考评分的可信度,它也给现行的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比如,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是采用僵化的套路训练模式,迫使考生走入预先设定好的轨道,写那些人云亦云的八股文。同时,作文的命题者已为考生界定了写作内容、价值取向,并以此束缚着考生的思维。要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的人。但是,现有的教育和考试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的自由探索精神。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日一时之功,但是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希望,高考作文能从命题及评判标准上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并以此来影响中学的作文教学改革。

创新作文 篇6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所以,在小学传统作文经验中最应当扬弃的糟粕,便是作文的“去儿童化”。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儿童作文深陷“拟似成人作文”的泥沼,是一种不正常写作,是小学生的“伪作文”。近日,清英全体语文教师在E学习教室观摩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妙趣横生的作文指导课,聆听了作文指导的专题讲座。

  为有源头活水来——轻松作文 快乐表达

  特级教师吴勇不愧为全国小学习作教学的领军人物,对习作教学有着系统、深厚的研究。今天的这堂《提建议》的习作指导课,他从引领学生观看新闻开始,以“书包的负担”为题展开教学,讨论“怎么提建议”、“提怎样的建议”,和学生一起互动归纳提建议的“独门秘籍”,再到指导学生展开片段写作。果不其然,孩子们在这样的精妙设计下,达到作前愤悱状态,想一吐为快。吴勇老师顺水推舟,满足孩子“我要写”的需求,让他们放胆作文。孩子们无一例外地现场成文。吴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简约凝练的技法分享,故事完整性的重构思考,这些都为高年级儿童完整感受习作创生的全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这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枝枝红杏出墙来——创造语境 建构体系

  为什么作文会这样困扰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呢?在把问题抛出来之后,吴老师为我们呈现了《让儿童成长为立足社会的公民》的讲座,从中美写作内容对比,引导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用心思考世界的公民”。他从功能性习作的“主要特征”、“基本类型”、“语境构建”、“语境的创设”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通过生活来营建适合儿童身心健康的写作。整个讲座,吴老师都激情澎湃,妙语连珠,燃烧自己的同时也把老师们点亮了,使大家在专注的讲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头脑里的知识进行了更新、替换,完成了新教学理念生成的过程。

  一次听课一个心得,一次心得一次积累,一次积累换得一次经验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前进之路!吴勇老师的作文教学,真正让习作教学回归到一种真实而丰盈的童年状态,用故事打开一扇通向儿童言语和精神世界的窗户!

创新作文 篇7

  话题作文就是规定一个相对广泛的写作范围,以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主动地去联想、想像,不限文体或尽量减少文体限制,给学生更多选择自由的一种新型命题形式,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作文形式和作文考试形式。话题就是围绕中心,引发作文的缘由,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则新闻、一项科学成果、一部影视作品甚至一段议论文字、描写文字、说明文字等。它是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种形式,能使每个学生较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思想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同学们对这种命题形式,在思维方式和写作角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写作时往往套用材料作文的写法,写得不伦不类,很难写出新意,话题作文要做到以新取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素材---新颖独特

  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调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新颖的素材就不会远离我们。这里的新颖可以从两方面去认识:一是时效性强,紧跟国内国际形势。例如前年十八大召开、新一届领导人励行节约,反对浪费、炎黄子孙信心百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马航失联、20xx巴西世界杯又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些材料用进文章之中,定会锁定读者的视线。二是普通材料写出别具一格的特点,也会使人感觉新颖,别有趣味。比如,同样以校园的雪为话题,学生们所经历的生活,所见的景物大体都是一样的,但有的同学观察细致入微,不仅写到雪天里的松柏,还写到太阳出来后雪在逐渐融化的奇妙景象,描述起来生动有趣,这样选用不同角度而又多层次描绘,本来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就会写形象逼真,令人耳目一新。

  二、构思立意---独树一贴

  文章立意构思要做到独树一帜 ,不人云亦云、不落俗套,另辟蹊径地提出和解答人们关心的问题,或表现新的认识,新的见解,使人得到新的东西。比如,有位同学写一次考试失败后怎样由低闷情绪转变为正视挫折、奋勇前进的过程。材料不怎么新颖,再普通不过,然而作者别具匠心,安排了一个特定的环境:考试失利后出去散步,亲眼目睹一位装有假肢的残疾人摔倒后坚决自己爬起来的艰难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详加刻画每分每毫,最后点出残疾人的这种精神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一特殊情节的构思正是文章吸引人的地方所在。

  三、确定形式---巧中取胜

  话题作文,不限制文体,因此可以写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书信、日记、留言、童话等。记叙文可以设立小标题;说明文可以采用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议论文可以从一种较新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以选用逆向的思维。由于不限制文章的体裁,这样就为同学们选取更为恰切的文章形式提供了方便,所以在写文章时,我们可根据要表述的思想、情感以及文章的选材采用与众不同的形式。初中阶段的学一尤以写记叙文擅长,如果尝试一下议论文,自然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况且初中阶段时议论文的要求比较低,只要结构分明,思路清晰,论点明确,能用适当论据进行论证即可。就这点看,论据积累充足的同学选择议论文,势必棋高一筹。20xx年河北省中考作文有关‘语文学习’的材料续写就是一个最好的示范。

  四、结构脉络---异曲同工

  拥有同样的体裁、同样材料、甚至相似构思立意,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好呢?这就要求同学们再次开动脑筋,同中求异,运用不同的脉络结构,打破大众化的局势,确立自己的崭新格局。例如,记叙文中大多数同学总爱采用顺叙来展开情节,如果试着采用倒叙或插叙,是否会有不同的味道?说明文、议论文一般来说,结构比较固定,但视情况我们同样能翻出新意,比如说明文中配以记叙、描写,议论中略带抒情等,其基本特点就是走出大众化的桎梏,敢于去想,大胆去写,新颖别致的结构自然会呈现于你的头脑中,展现于你的笔端,从而使你的文章绽放异彩。

  五、锤炼语言---情真意切

  同样体裁,同样材料的文章,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过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效果。而同学们平日的作文中常见的问题是句式过长,语言过于平淡、概话。欲求语言新颖活泼,以真情感染读者,可以从以下几处考虑:

  (1)可采用长短句交错使用,在陈述句的基础上,适时插入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多变的句式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可多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排比、比喻、拟人、反问等,这些都可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

  (3)可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诗歌词赋,增强文章说服力或节奏感。

  (4)可适当用一些口语,力求寻找生活中比较鲜活,喜闻乐听的语言。

  (5)可适当地用些呀、啦、吗等语气词,使文章亲切自然。

  (6)也可适当用点文言词句,增强语言的幽默效果。

  文章随世远,无日不趋新,只有新颖的文章才能令人赏新悦目,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做话题作文,一定要在新字上下功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全面思索,再加上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相信一定能写出优秀的话题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