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作文900字

时间:2021-08-31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上大学那会儿,我的大学在西北地区,自然西北人多。去到那里深深感觉到北方孩子比南方孩子爱读书多了,那里的文化底蕴像那座城市(西安)一样厚重。一次和同学们聊起读过的书,几乎每个西北的同学都会推荐我去看两本书——《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就这样在他们的推荐下,我去图书馆借回来开始啃了。我是先看的《白鹿原》再看《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写出了那片陕西土地上坚韧憨实的西北人形象,时隔多年,我发现人骨子里透漏出来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在肉夹馍、臊子面简单的食材传承之下,陕西人还是那么坚韧憨实。迫不及待啃完《白鹿原》还没满足,就囫囵吞枣起《平凡的世界》。一进入那个世界,就被那纯真的年代深深吸引。我更喜欢这本,这本书的宏观立角点让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无论时代怎么变,从5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人性的美依然像珍珠璀璨着平凡人的一生,这是多么弥足珍贵啊!

  这学期我刚好在讲中国现代史,就讲到建国后的历史。《平凡的世界》里涉及的人民公社化、土改、家庭联产承包制等内容让我信手拈来,成为课堂上与同学们啧啧探讨的素材。我对这部作品的喜爱更深了一层。这时,由它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我又开始疯狂地追了起来。后来我想这本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吸引着那么多的读者,也许就是在这本书里人性的美时刻体现,让人反省当今的社会,形成对比,让人觉得那个“平凡的世界”是多么的温暖。

  这本书是从50年代那个吃不饱饭的时代背景开始写的,一开场就是描写孙少平穷得连个丙菜都吃不起,就着黑疙瘩和开水的磕碜样。这符合我对50年代后期的感知。一直到文革结束,我脑子里的中国给我的感觉就是贫穷、吃不饱饭、内斗,虽然这些内容在小说中都有体现,但我欣喜地发现整部作品体现出来的感觉不是颓败的,失落的,而是在大环境背景下小人物顽强抗争,与“命”抗争的正能量。正如孙少安说的“我就不信以我的卖力肯干,就不能让全家吃上白馍馍!”孙少安的父亲说“家里的祖坟里埋进了穷鬼,这穷根是拔不去的。”孙少安在用自己的行动不停尝试推翻这种“命”,哪怕经历一次次失败,私分猪饲料没有让他灰心,开砖厂贷不到款没有难倒他,烧出黑砖更没有让他止步不前。在与“命”的抗争中他顽强地战胜了。而他就是一个平凡的人,这让无数平凡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而当今多少人在抱怨,抱怨自己命不好,抱怨自己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抱怨父母没有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平台……而孙少平有什么呢?他只有那一大滩烂摊子的家。  如果说从不向命运认输是孙少平身上的闪光点,那么他身上更难得可贵是有一颗“爱人之心”。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孙少平心里装的不仅是自己一家人的吃穿,更心心念念整个大队整个公社的吃穿。为了让全公社都吃饱,他可以当那个违反国家规定,私自多分猪饲料地的“罪人”;他宁可得罪媳妇,不箍新窑,把钱投入砖厂来养活更多人。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一种胸怀,这样一种“大公之爱”怎么能不令人敬佩?当今社会有多少人把爱自己放在第一位,对他人不管不顾,礼崩乐坏:现在跌倒的老人不敢扶了,街上的乞讨儿不敢随便施舍了,肇事的司机不知道去哪里了,奶粉不能喝了,油都成地沟油了,连鸡蛋都有人造的了……

  今天的物质生活是越来越丰富了,但像孙少平这样“傻傻”的爱人和坚定地抗争是越来越少了,所以我喜欢这本《平凡的世界》,喜欢在这个世界里随处渗透的人性的美好:顽强、博爱、真诚、不甘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