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作文(2)

时间:2021-08-31

  袁隆平作文 篇4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教我背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只知道跟着妈妈读,直到上学了,学习了这首古诗才明白它的真正涵义,才知道我们每餐吃的一粥一饭是多么来之不易的。

  袁隆平爷爷,被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直有个“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比高梁还高,穗子象扫帚那么长,颗粒象花生米那么大,沉淀淀地低垂着头,风儿吹来,稻花飘香,稻浪此起彼伏,躺在稻穗下乘凉……多么美好而又伟大的梦想啊!我们最尊敬的袁爷爷,他从一个梦想开始,为之奋斗了一生。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妈妈说民以食为天,要是没有袁爷爷,我们中国十几亿的人民都不一定能吃得上饭呢。我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吃饭,不要再浪费粮食,要珍惜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

  上帝总爱玩一些恶作剧,就在五月二十二日下午一点多,我们尊敬的袁爷爷离开了我们,去了天堂,天空也好像知道袁爷爷要走了一样在伤心地哭泣。我想起妈妈总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神羊和稻谷的故事,妈妈说袁爷爷就是神羊,他为人民从天宫“偷”来了稻种,他累了,他的使命完成了,他又回到了天宫。我含着泪读了一遍袁爷爷您生前最喜欢的诗,为爷爷送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象您一样的人,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袁隆平作文 篇5

  一日三餐,人之所需。当你手捧香喷喷的白米饭时,也许脑海中会浮现出李绅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如今我唯纪念这位“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

  第一次听到袁隆平爷爷的名字是在我上中班的暑假。那一日,也许因为天气炎热,当妈妈做好饭菜时,我无缘无故发脾气不肯吃饭。妈妈劝着我多少吃点,一不耐烦,我挥手将饭碗打翻在桌上。瞬间,餐桌上,地上,一片狼藉,一粒粒雪白的米饭如星辰洒落在餐桌上。妈妈生气地让我把米饭一粒一粒捡回到碗里,餐桌上没有弄脏的全部吃完。起先,我不依,就闹腾,妈妈拿出戒尺,“啪啪啪”三下,打在我的小屁股上。“哇”地一声,我忍不住大哭起来。这是出生以来,妈妈第一次打我。等我抽泣完,我还是顺着妈妈的意将饭粒全部捡起,伴着泪水吃完了捡起的米饭。

  睡前,妈妈捧着平板电脑,走到我床前。“萌萌,妈妈首先和你道歉。今天冲动打你了。但是妈妈希望接下来和你说的话,你要认真听哦。”只见妈妈打开平板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位爷爷的照片,“这位爷爷,他叫‘袁隆平’,他是我们国家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水稻的爸爸么?”我抬起脑袋,满脸问号。

  妈妈扑哧一笑,摸着我的脑袋接着讲:“袁爷爷非常的厉害。他仅仅用了世界7%的耕地,就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你还记得爷爷奶奶和你说过他们小时候吃不饱饭的事么?”

  我重重地点点头。虽然那时的我内心并不明白为什么爷爷奶奶会没有饭吃。

  “因为我们国家有了袁爷爷,我们才能今天吃饱,吃好……”妈妈一边抱着我,一边给我讲述起袁爷爷的故事。

  听着袁爷爷的事迹。我不禁有点惭愧,“妈妈,我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珍惜每一粒粮食。”我笃定的和妈妈保证。说话算话,至今我真的有坚持在做:不挑食,不浪费,坚持光盘,珍惜粮食。外出旅行,不论点菜还是自助餐,吃多少点(拿)多少,坚决抵制浪费行为;在家用餐,每日都是光盘行动。

  时间拉回5月22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中午11点我参加完四手联弹钢琴表演刚下台,就看到妈妈眼圈红红的,一问得知,袁爷爷去世了。顷刻间我难以接受,因为袁爷爷的伟大,让我以为他会永永远远地活着。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妈妈拍着我的背和我一起相拥落泪。突然,旁边的阿姨和我们说,这是假新闻。我一度喜极而泣,“真的吗?是真的吗?袁爷爷没事对吗!”我内心迫切地想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袁爷爷很健康,他没有离开我们!正当我们沉浸在斥责假新闻,袁爷爷没事的喜悦中还不足3小时,央视新闻报道:“袁隆平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我忍不住嚎啕大哭。

  今天是送别袁爷爷的日子,我想:怀念您最好的方式,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饮水不忘挖井人,吃粮不忘袁隆平。”袁爷爷,您将永远在我们心中,永远!永远!向您致敬!

  袁隆平作文 篇6

  他们到底跋涉过了多少旅程,肩上到底背负了多少使命?

  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里,让清晰的脚印指向遥远的未来,迈向我们美好的新时代!

  自古以来,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潮流,“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学家莫过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我的脑海里,袁隆平的形象总是定格为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辛苦劳作的老者。常年的躬身在田间地头,他皮肤黝黑,与其说是一位科学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普通农民。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两个多么宏大的设想,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又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是世界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着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袁隆平曾直言,这条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点,出了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他心里高兴,吃点苦没关系。

  袁隆平在讲话时会有中英交杂的习惯,就像是吃多了杂交水稻,讲中文后会自动翻译,人们称这是“袁氏幽默”,他还会讲俄语,爱好体育,爱好音乐,考过空军,像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宝藏男孩”怎能不让人敬佩!

  阳光炽热,土地温暖。90岁高龄的袁隆平依旧在埋头苦干,他希望自己再奋斗十年,让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上我们的杂交水稻。

  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或许他们没有千亿的身家,却甘愿把技术无偿的贡献给全人类,造福全人类。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谁有功夫闲看云隐;他们精确地估量着生命的意义,谁有私心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土上捡拾细小的沙粒,是这些美妙的晶莹绽放开来,给了我们方向,使得世界更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时才能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绿荫,去感恩那些为我们无言付出的科学家。因为,我坚信自己可以不断地向未来迈进,致敬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