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读后感400字

时间:2021-08-31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读后感400字

  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植树牧羊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

  在这部短片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短片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篇二: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人”在生态链中的角色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结局。主人公在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脉的普罗旺斯高原穿行,途经一个破败荒废的村庄,村庄泉眼干涸,房屋崩塌,没有一个人。在又一段长途跋涉后,他穿越了几十里昏暗的黄沙漫天的高地,在没有生气人迹罕至的高原见到了一个牧羊人。从牧羊人布菲耶的口中我们得知:主人公看到的村庄之前是人丁兴旺的,村民们靠烧炭砍柴为生。能以伐木烧炭作为生计,可想而知这片土地曾经树木成林,它曾经是人们理想的家园。可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知砍伐而不知栽种,在有限的资源耗尽后,人们的生活面临困境。为了生计村民们抢夺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树木,私欲、争吵、病疫和疯狂伴随着资源的枯绝肆意横行。当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可利用的东西后,他们选择了离开,留下了一片不毛之地。

  这是影片前面部分对故事的叙述,通过画面的昏黄、风声的呼啸和主人公行走的艰难我们得知这的确是一片已沦为废墟的土地。村庄颓败、房屋坍塌、飞沙走砾,曾经的美好家园成了一片荒原。这是村民们自己种下的苦果,当大自然再也无力承受人类对她的一味索取后,她只能赤裸裸地呈现被人类肆意虐剥的伤痕。环保先锋雷切尔?卡森说:“人在他自己发明的人造世界里走得太远了。他用钢筋混凝土造就了城市,把自己与大地的真实、水的真实和发芽的种子的真实隔离开来。”[1] 普罗旺斯高地的人们被利益羁绊后,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而当大自然表现出了她的不可担负后,众人选择了遗弃。这体现出村民缺乏对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关系的反思,不能正视失去家园的根本原因。

  影片中有明显的对比手法运用。“我”所见到的牧羊人目睹了村庄的变化,默默地选择了以植树来逐渐改变区域的环境。布菲耶老人在放羊之余,前3年种下了10万棵橡树。一战后的第5年,“我”再次去拜访老人,他之前种下的树木已经繁盛如森林,干涸的河床恢复了生机,流水环绕。二战爆发时,老人所栽培的森林险遭采伐,终因地处深山运输不便而免遭此劫。可见这时的森林已具相当规模了。老人年复一年地植树,坚持了近40年,终于他凭借一己之力使被遗弃的高原成为绿洲,良性的生态形成。之前逃离的村民们纷纷回到这里重建家园,昔日的村庄恢复了生机。

  布菲耶老人的行为给身处逆境的人们发人深省的'启示。故事的前后有几种转变:从索取到给予、从舍弃到守护、从破坏到重建。在这些转变中,最为重要的是人角色的转变。生态美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伐木烧炭的村民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人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居于自然之上,可以对生态链上的其他物种进行肆意的虐剥。很显然,这种任意的宰割很快为这片高地带来了生态危机。而牧羊人的行为则暗示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隐退,要想重建家园,人类必须要思考与自然的关系,改征服、支配自然为尊重顺应自然。将人与自然置于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这个整体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拥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拥有自身存在的权利。[2] 这即是生物间的关系系统,由它们的互动关联形成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篇三:

  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那是一种来自深处且长期累积的人文观点。片中的普罗旺斯爷爷有一张哲学家的脸,而拜克选择这张脸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这是一个很长的绘本,不需要太多的展开进行讲解,光是读,就几乎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在绘本中这本书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 其实故事很平淡,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在种树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罗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五十五岁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种树,每天选出一百颗橡树子,然后种下去,每天如此,种了一年,种下了三万多棵橡树,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种纵树,就这样一年一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还在种树,老人种的树距离他住的石头房子越来越远,几十年过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这位老人,每次都发现这里的树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老人也越来越老了,唯一不变的是老人一直在种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荒原上,已经通了公共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已经有了泉水。而老人种树,已经要到距离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这里被发现的这片森林,已经有了护林员来管理。人们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和老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老人依旧在种树,在遥远的远方在种树。

  这位种树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平淡中开始,在平淡中结束,可是却在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一个人的力量原来竟然有这么大,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出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来!这就是一个种树的男人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读后感400字】相关文章:

1.课文植树牧羊人读后感400字

2.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作文

3.《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00字

4.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00字

5.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优秀篇

6.优秀作文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00字

7.《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优秀作文

8.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