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年味是凝结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们就在这样的年味中,慢慢长大了。
“进了腊月门,就是过年”老话虽是这么说,但在现在,过年的热闹喧腾,似乎是从小年开始的。在小年这个春节的盛大开始中,饺子第一次揭开了她的面纱。
饺子永远是过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无论这一年过得怎样,春节的饺子永远是一家人的年终盛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美味,饺子馅更是变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厌。
在我的老家,饺子馅总是经典的韭菜猪肉馅。韭菜是新下的,鲜嫩多汁,刚买来摘来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地上铺着几张报纸,一起摘韭菜,年味与家的味道就在这里,慢慢升华。猪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猪肉的肥而不腻与韭菜的鲜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对年味的最完美诠释。
韭菜猪肉饺子本是最佳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时要吃的饺子却是素馅。老一辈人说这象征着来年朴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对这种说法不太相信,但素馅饺子的确也别有一番风味。
把胡萝卜、粉条、豆腐切碎,摊一个蛋饼切成小块,有时加些木耳,素饺子馅基本上脱不了“这一套”,但就是这几味简单的食材,却能调出美味的馅儿。素馅没有了肉馅的那种浓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觉,也可以对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不过令我疑惑的是,有时素馅里也加些海米虾仁,这还叫素馅吗——也许素馅只是人们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尝鲜的满足罢了。
饺子皮也颇有讲究。必须要用死面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变成煮包子了。这几年新出了一种“饺子粉”,据说是专门用来做面皮用的,其实味道嚼劲与一般的饺子皮没什么差异。擀面皮真是门手艺,擀面皮讲究中间厚,边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现在,肉店里有卖机器压的饺子皮,两片皮之间扑上点面粉,显得死气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当吃完饺子,总要喝上一碗煮饺子的清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其实抛开营养不讲,清汤的味道品相还是不错的:清汤的色泽是有着谷物气息的淡黄色,味道既有一种饺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馅饺子肉馅的鲜美——所以煮饺子时,露馅饺子还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汤,感到周身热乎乎的,寒冷驱散殆尽,也冲淡了刚才吃饺子的咸味。
在吃饺子时,总少不了几个翠绿色的身影,那就是腊八蒜。吃一口饺子咬一口腊八蒜,感觉那种辣味在鲜味里散开的感觉,缓解了肉饺子的油腻以及腊八蒜的辛辣,可谓是两全其美!米醋、绵白糖、大粒蒜,把它们种在玻璃瓶子里(原来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时便可收获一瓶翠绿腊八蒜。今年我家的腊八蒜是翠绿色的,可醋却成了草绿色,没达到老舍先生“色味双美”的标准啊。
说到小年,似乎还有一种沉寂已久的习俗:祭灶、吃关东糖。在济南城区里,祭灶的习俗早已无影无踪,关东糖、糖瓜也越来越少。不过我今年有幸寻觅到了杆状的关东糖。关东糖很脆、很酥,有时咬一口还会迸溅出许多渣渣,不过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与厨房里柔弱无骨的绵白糖是没法比的,多了一层过年的香气,让人很是舒畅。
我在福建吃过一回白年糕:味道虽不错,可口感是单一至极,好像在咬糯米团子。山东的黄米年糕就不一样了。原材料是黄糯米面,与面时直接把洗净的大枣整颗放进去,正好随着与面被绞碎一部分,进到黄米面里面,捏成窝窝头状,上锅蒸熟。吃黄米年糕时,离大枣越近,枣味越浓,还要时刻提防着,别被枣核咯了牙,多么有趣!
说到年糕,就不能不说豆包了。豆包讲究心里美,其实也是馅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红枣以及红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焖。第二天上午馅料已焖得差不多,甜糯软香,直接吃更是美味无比,即刻用发面包了放进蒸笼里,还要一同做些馒头。蒸出来的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却是红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后要介绍的,也是我最为喜爱的,就是酥锅了。酥锅这手艺,我的亲人里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却不会。酥锅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欢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种香料炖吧。最后收了汁,放凉以后,每种食物既保存了些许原味,也有一种互相联通的不可名状的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酥锅凉了才好吃,可地冻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适意,也是春节美食中的特色一员了。我们小区来了个卖酥锅的,掀开锅盖,冒出的竟是阵阵热气,这算什么酥锅!他那酥锅还有哩啦的汤水,味道一般,竟然还有人买!于是我便决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锅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鱼酥鸡酥豆角酥海带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可以往里放,我最爱的是酥海带。
过年,其实不仅是一个盛大节日,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心灵寄托。我衷心希望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春节前,我同家人去印尼的巴厘岛旅游颇有感触。我们虽然是随旅游团去的,但是我们事先做了功课,利用日程上的两天自由安排时间,自行包车出行,所以还是收获颇丰。现在的出国游由于国人英语过关尚不多,在目的地不得不依赖导游。组团的旅行社往往按照自己盈利需要安排行程,大量的购物占去了多数时间,而旅游者敢怒不敢言。所以,我劝大家尽可能掌握英语,否则就成了全球化、地球村时代的文盲,行动空间将大受限制。有人可能会说,那当地旅游接待为什么不能讲中文呢?事实上,巴厘岛上各大旅游观光点的接待大多可以讲中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巴厘岛这一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第二大旅游来源,仅次于“西方”这一大类,但这则包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中国人来了!这颇像1970—80年代世界对于日本人的感受。经济上的成功使中国人有钱了,他们终究要消费,按照经济一般规律,货物贸易方面的大量入超需要服务贸易的出超来平衡,否则经济的不平衡将继续加剧。当年日本人就是这么做的,今天轮到中国人了。人民币在与中国有着紧密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国家是抢手货,受欢迎程度不亚于美元。我的现实感受是到处是中国人,我们搭乘的马来西亚的捷星航空(Jetstar)要在新加坡转机,所以我们的行程还包括了新加坡一天,那里的中国旅游者更多,据导游的数字,20xx年中国赴新加坡的旅游者人数超过100万,也就是每个月约10000人。而弹丸之地新加坡一共只有500多万人口。同香港一样,新加坡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旅游资源,而对于中国旅游者来讲,这里最大的优势就是新加坡70%的居民为华裔,可以讲中文。但是属于印度尼西亚17000多个岛屿中一个的巴厘岛却不具备这一特点,作为世界旅游胜地,为了迎接中国旅游者的浪潮,固然有许多人开始学习中文,但一旦想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等,仅仅靠接触几个讲中文的导游是远远不够的。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自由行中想品尝当地的菜肴,当地比较好的餐馆的菜单一般都有印尼文和英文对照的菜谱,这样我们就能顺利地在老板的指导下点好菜。如果英语不行,恐怕就只能去吃中国餐馆或者KFC了。
巴厘岛是我久闻其名的旅游胜地,这里地处热带,气候温和湿润。但是我以往的印象更多的是美丽的海滩和激情的西方人昼夜狂欢的酒吧。但实际上巴厘岛的旅游资源远不止此。它是著名的印度教文化圣地,94%的巴厘岛居民信奉印度教,家家有供奉神灵的庙堂和神龛,大量独特的印度教文化遗址,岛上的居民一天要祈祷三次,宗教活动频繁,几乎时时处处可见。而这里的手工艺术品和绘画具有浓厚的宗教印记,特色鲜明。巴厘岛还有美丽的梯田和热带雨林,火山和山中湖,人类喜爱的自然景色这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了。为了保护巴厘岛这块旅游宝地,印尼政府还是做出了一些比较明智的决定。例如,不让在巴厘岛发展工业。印尼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一直到1960年代农业人口仍占从业人口的50%。稻米生产是印尼最重要的农产品。虽然目前印尼早已经汇入了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但是巴厘岛仍然保留了印尼古老的农业经济特色。巴厘没有高楼大厦,政府规定房屋的高度不得超过15米。这在一个有5000多平方公里,300多万人口的大岛上实行的确不易。我还感觉到巴厘人比较爱清洁,一些地方的设施(比如厕所)并不是非常现代,但是十分干净。这恐怕也同宗教信仰有一些关系。这些值得我们国家学习。
当然,印尼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通病。比如基础设施不够发达。街道比较狭隘,交通比较混乱。在一些旅游景点没有像样的停车场。政府的一些政策有歧视性,比如对于专门针对外国人的服务场所要收20%的附加税,外国人不仅要交签证费还要交“离境费”等。这些弊端会抑制旅游业的发展。
我在这篇观感中没有像通常那样去详细讲述我们的行程,对于巴厘岛,这样的东西(诸如“攻略”)已经太多了。作为一个关注世界经济的经济学者,我平时对于国外的东西接触的比较多,比较有兴趣。这次我惊奇地感到,以前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关注比较多,往往把欧美的经验奉为神明,其实在我们的周边同我们有类似历史遭遇的国家和民族也在发展,也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它们的经验和教训同样值得我们去探究。我想这次的巴厘岛行就是一个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