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新年的作文1000字三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年的作文1000字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视里精彩纷呈的节目,餐桌上精美别致的小菜,房间里浓浓惬意的笑声,手机里铺天盖地的祝福,置身其中的我深深地享受着辞旧迎新的幸福......
一个视频聊天邀请界面在手机上显示着,一个有点陌生的名字,我没有接,挂断后,手机又执着地响了起来,按下接听键,一张帅气地脸在屏幕上显示:“陈老师,新年好!您还记得我吗?我是郭东阳。”脑海里浮现出1998年的那届学生,有叫郭东阳的。“记得记得,我忙不迭地说着,有点激动。东阳,你去哪了?好久没交到你啦,上次聚会也没见你。”“老师,我来外地了,家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我们一家都来外地了,我回原来学校找过您,他们说您不在那工作了,这些年一直在找您。”激动、欣喜、幸福一起涌上心头.....
东阳不是我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当时学校住宿条件很差,餐厅饭菜也不太好,他的肠胃老出问题,一吃餐厅的饭就会胃疼,中午时候,我就多下点面条,总是最简单的番茄鸡蛋面,让他吃一碗,每次吃面条,他总是津津有味。其实,我并不是很会做饭的人,可是,他好像很享受中午的那碗面,而且愈发地爱学习,上进了,最后,顺利地考上了我们县的重点高中。
高中的他,因为父亲生意失败,对高中生活的不适应,他对自己的未来就没有信心了,每次写信给我总是怀念初中生活,诅咒现在的学校,我慢慢地开导他,给他回信,告诉他,他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老师会是他永远的支持者,无论发生什么,生活总是美好的.....顺利高中毕业的他,虽然没有考上心仪的学校,但是他勇敢的担起了家庭的担子,带着父母开始开创事业。
眼前的他已经是一个11岁孩子的父亲了,可是他依然如当初学生时的信任,给我讲这些年的经历,不易,艰辛,挣扎,恍然间,好像回到了当时他迷茫时我曾经给过他的鼓励。说着说着,他落泪了,哽咽了,泪水也迷蒙了我的双眼,20年的师生情谊,20年的教师情怀,让我感慨于当时自己的仅仅是多关注了他一些,仅仅是多帮助了他一些,可却让他如此的刻骨铭心。他说不出话的时候,旁边他的爱人拿过了手机,一个阳光开朗的女孩,他告诉我,东阳有些激动了,她早就知道我,听东阳给他说过,我曾经给过他的帮助和鼓励,说有机会,他们全家要来看我.....
一个问候电话,打了近一个小时,我错过了最精彩的春晚,可是我收获了最珍贵的祝福。那是,刚踏入教坛的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师爱,什么是润物无声,也根本谈不上教育的艺术,只是用最简单的`关心,最质朴的尊重,告诉孩子,如果可以努力,都能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其实,对于他们每个人而言,我只是给他们的一点点绿,但是他们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不禁感慨,对于教师的我们而言,幸福真的可以轻而易举,你用微笑对待学生,他们就会给我们一轮太阳;你用一个拥抱给孩子,他们会回报我们一个真心;你用一滴清泉给孩子,他们感恩我们一片海洋。也许,教育的路上是废寝忘食,是起早贪黑,是争分夺秒,是日复一日,是繁琐艰辛,但是这些,都是幸福和爱的堆积。
这个除夕夜,这样的问候,都是幸福!
元旦已过,春节将至。在这又一个年关岁末之际,又一次辞旧迎新之时,尽管忙忙碌碌,但人们已纷纷做好归家的准备,或开启抢票模式,或整装待发自驾远途,一切的一切,都因孩子的笑脸在召唤,父母的双眸在期盼,家乡的味道在召唤,思乡的情绪在爆发。回家过年已经成为大多数人铁打不变的年度大事。春节回家,在与留守孩子团聚,与独居父母小酌,话家常,聊琐事,享亲情的同时,还离不开举杯换盏,觥筹交错。吃什么,如何吃,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虽然在年味正日渐减淡的当下,吃,仅仅成了一种填饱肚子的形式,但在孩子们、父母们看来,其意义仍然不可小觑。
应景于新年假日上映的《舌尖上的新年》无疑将这种仪式感提升到极致,而且重形式更重内容的乡食乡味的背后,却是对传统的承袭,对家乡的抒怀,对亲人的思念,对乡土的眷恋,它寄托着袅袅乡思,承载着屡屡乡情,伴随着那色香味俱全的乡食乡味,浑不觉的就缀满心房,加速了人们归乡的情绪,成为勾连父母与孩子,孩子与父母间的亲情桥梁。吃什么已然不重要,怎么吃也不再成为话题,因为,这乡食乡味中已浸满了浓浓的乡思与乡情。
《舌尖上的新年》之于我不仅仅是打开了味蕾,勾起了馋欲这么简单,从那一张张高清极清近景镜头中,我不仅体会到了溢出银幕弥漫影院的香食香味,更感受到了浓香肆意的乡食乡味。尤其是重庆那老两口,为过节准备杀猪饭的场景,更把我的思绪带回到童年时光,闪回于乡思乡情。
我的父母虽然从重庆老家支边来到新疆已经半个多世纪,但渝乡口音依旧正宗。所以,当《舌尖上的新年》来自重庆的老两口操着地道的重庆话摆着关于杀猪饭的龙门阵的时候,那种亲切感对我来说油然而生。而捉猪、杀猪,把猪肉做成老腊肉的过程亦是如此的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我年少的时候就对这过程耳熟能详,并亲自操刀过数次。说陌生是因为,如今过年置办年货已经不用再自己杀猪,老腊肉的熏制也因各种因素被放弃。但无论如何,乡食乡味却没有变。
当年,我一直以为,爸爸妈妈这种做杀猪年饭只是因为家乡的习惯。后来才渐渐明白,这其中更多的其实还是对乡食乡味,乡思乡情的寄托与抒怀。而今,当我在《舌尖上的新年》中看到这对重庆老夫妇用乡土浓郁的杀猪饭等待孩子们一个个归乡团聚的情景后,我更是深深体会到爸爸妈妈当年对我们兄弟姐妹数人望眼欲穿的感觉。
几年前,我的父母已经过世。再早十数年,由于父母身体已经老化,杀猪饭也日渐减少。孩提时代所见的抓猪,杀猪,烫猪、刮猪,吹猪,洗猪肠,剁猪肉,制腊肉,烹咸肉腌肉也渐成回忆。不过,随着父母的故去,随着与兄弟姐妹团聚的越来越少,这回忆也变的越来越模糊。而《舌尖上的新年》在打开我的味蕾,勾起我的馋欲的同时,更解封了我的这一段段有关年饭的记忆,乡食乡味中,浸润溢满的全是乡思乡情。过年回家,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你呢?!
说起年夜饭,估计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饺子、年糕等主食为主,一大桌子菜的团圆饭,估计不少朋友也跟我持同样的观点。但毕竟作为一个北方人,不能代表大多数,在年夜饭方面还是孤陋寡闻。我国不同地域风土民情各色各样,在年夜饭方面自然有着秉承一方习俗的特色。这就是《舌尖上的新年》所要呈现的内容。
《舌尖上的新年》是著名的《舌尖上的中国》团队打造的电影版,包括导演陈磊、艺术总监陈晓卿,作曲阿鲲等等全部回归,当然也少不了解说李立宏雄厚的声线。另外在美食顾问的栏中,小弟看到了蔡澜的名字,之前一直有个念想,《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什么不把蔡澜这个著名的美食才子带上呢,没想到不到一年的时间,俺的小念想便已经达成了,也是一点个人的题外话。
“舌尖”系列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中华美食的展示,比起同类纪录片,该系列对美食文化展现更多的融入了一种复杂的情怀在里面,而非单纯对美食技艺的体现,否则就跟厨艺栏目没什么区别。另一大特点便是该系列展现的并非厨艺和经典美食,而是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从普通居家的劳作到一盘看似简单却容纳了一方文化传承的大众美食,“舌尖”系列展示并不是精英文化,而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
《舌尖上的新年》秉承了该系列的一贯作风,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但本片的特质在于,比起“舌尖”系列同一种食材在天南海北的不同烹饪方式与习俗不同,本片并没有对某种食材进行单一的对比,因为电影的大主题是“年夜饭”,因此本片在这个主题之下尽可能的对我国纵贯南北的不同风土民情进行展现,且作为一部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遵循以往在单一食材下的不同展现方式,而是追求多样化,在短短的电影片长中,展现了多达10多个地域的40多种年夜饭习俗和食材。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一个“限时任务”的情况下,对年夜饭展现呈最大化的多样性,而缺点自然不言而喻了,电影没有展现饺子这种中原年夜饭必备的主食,这一点作为中原人自然有怨念了。但话有说回来,电影主要展现的是“别人家的年夜饭”,剧组可以说略过了广大受众的城市地带,而是围着中国转了一个大圈,从东北乡村到内蒙草原,到陕西窑洞,还有江浙一带的渔民和潮汕渔村,少不了的还有台南和香港地区。电影展现的是不为人知的年夜饭,五花八门的种类带领观众领略真正“别人家的年夜饭。”
至于观感,不必多说了,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朋友都深有体会,一个字——“饿”。
从客家酿菜到北方手撕羊肉,从江浙鱼干到南方烧鹅,台南地区的百搭凤梨酱与陕北地区热气腾腾的年糕。前所未有的山东大糖瓜(糖瓜吃过不少,但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头回听说的咸腊八粥,在微观摄影技术和高速摄影下,刻意夸大的声效,伴随着李立宏的解说和镜头下乡情的展现。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更会直接刺激到观众的味蕾和大脑酮体利用率,勾起的食欲。由于是该系列首部大银幕之作,不像电视版看饿了还是找点吃的,电影版全程下来,其观感个中体会。
当然作为“舌尖”系列的电影,本片也延续了该系列的一贯特质,美食只是一种介质,通过不同地域的年夜饭展示,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在“吃”的传承和变化。才使得“舌尖”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