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家训征文1000字

时间:2021-08-31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家风家训征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的家风家训征文1000字

  我的家风家训征文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我看来,“家风”就是一种规矩。最早接触“家风”一词是在电视里,主持人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进行采访,问他们何谓“家风”?答案千差万别,有的人干脆就说不知道。看完这则报道,我兴匆匆得关掉电视,跑去问妈妈,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妈妈对我说:诚实、守信。那会儿还小的我不是很懂妈妈的话,我又跑去问爸爸,爸爸的回答更让我云里雾里,他告诉我:“不打不成材”。我嘀咕着:家风=打?

  从小我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于是我又跑去问了奶奶。奶奶对于家风一词表现得跟我一样的迷茫,奶奶没啥文化,就给我讲了她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奶奶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太姥爷要养活好几个孩子,真的很艰难,每天早出晚归,才能勉强糊口,不用说吃好吃的,能有点填肚子的食物就不错了,为了能让孩子们能稍微吃多点,太姥爷一般自己都不怎么吃大米饭,都是吃的一些野菜、番薯、玉米渣之类的,还告诉奶奶她们:自己不喜欢吃大米饭,那回奶奶她们也都还小,根本就理解不来太姥爷的这种不爱米饭爱野菜的行为,久而久之,太姥爷把自己的胃都吃坏了,身体也不怎么好。直到后来,奶奶她们才知道太姥爷的不爱是为了让孩子们吃的更多点。听到这里我趴在奶奶怀里哭了,我知道了奶奶想告诉我的其实就是要节约、要孝顺。我想这就是奶奶想告诉我的家风吧!从那以后我每次吃饭都是光盘,有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慢慢地我开始懂了妈妈的家风——诚实、守信。记得一次,我上学忘记带铅笔,正巧那天数学考试要画图要用到铅笔,我便向同桌借了,考完试,忘记还回去。回到家,妈妈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了这支铅笔,问我怎么回事,我漫不经心得跟妈妈说:今天考试,我忘带了,借的同桌的,忘还了,明天会还他的。妈妈一下怒了,很生气地训了我一顿,我表示很委屈,很不解,心想着:妈妈就是爱小题大做,我明天还回去不就好了吗?直到妈妈心平气和地跟我解释:“你借东西不还,第一次别人会觉得你可能忘了,那第二次,第三次呢?你觉得别人还会借给你吗?做人要守信,不能言而无信,不然,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了。”第二天,我把铅笔还了回去,并诚恳地道了歉,同学也原谅了我。顿时我意识到了诚实守信的重要。

  对于爸爸的“不打不成材”到现在我还是理解不了,为什么要打呢?也许在爸爸小时候,很贪玩,很调皮,爷爷就是这样教育他的吧!虽说这种做法不怎么文明,不怎么科学,但是我相信这在爸爸的年代还是很管用的,也相信在很多家庭中,这种做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更相信,在棍子下也出了好多人才。毕竟孩子对于棍子或多或少都存在恐惧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好的家风家训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大家庭里,爸爸妈妈孝顺爷爷奶奶,虽然奶奶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对于奶奶的爱,我相信我们家里的每个人不会因为奶奶的离开而减少半分。而我也学着慢慢长大,尽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现在家人眼前。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而我家的家训家风也必将能让我做个有修养、有包容、懂得爱的人。

  我的家风家训征文2

  青春期的孩子真是烦人!没有经历过与青春期孩子共同相处的家长是无法体会个中的滋味的。毫不客气地说:烦,累!

  前久和一个老同学聊起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只要引导孩子学好《弟子规》就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我恍然大悟。是啊,一本小小的《弟子规》却涵盖了生活习惯、礼义廉耻、学习习惯、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它确实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家教读物。

  《弟子规》原名叫《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时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清中叶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塾的必读课本,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不仅如此,它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读诵、受益。对家庭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都有极大的好处。说到此,我又想起了多少次去朋友家玩的情景。

  朋友家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孩和同龄的其它孩子不一样。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十分文雅大方。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非常好。学习也非常棒。接待客人热情大方。老大现在在中国工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老二在曲靖一中,成绩也特别好,明年高考。不仅这样,她们两姐妹给我们的印象是自幼就特别爱读书,而且很会招待客人。给我们倒茶续水,席间给客人盛饭夹菜,俨然是个大人的模样。大家都夸赞孩子无比懂事勤快,都向其家长取经,他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朋友总是说,他们哪有什么妙招,只是引导她们从小读《弟子规》。在孩子读《弟子规》的时候因势利导,给她们讲讲其中的一些道理。同时,让她们按《弟子规》里讲的道理去做。当然,做父母的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好好地引导孩子。

  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让孩子学习《弟子规》,调整自己的心态,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说到此,我们不凡看看历史,从古至今,但凡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者,其家风家训均有《弟子规》的影子。

  是啊!一部《弟子规》虽然不是鸿篇巨著,但它却从每个方面规范了我们的言行。另外,《弟子规》里还讲了忠、孝、仁、义的典故,这些故事十分经典有趣,孩子们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同时,这本书里还讲了“余力学文”和“护生爱物”“保护环境”等。在“余力学文”这一部分主要告诉我们在学习之余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好好地培养学习一些情趣爱好,比如琴棋书画等,对我们的情操修养有很大的提升。在护生爱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上也从小得到培养和加强。

  《弟子规》这部国学经典,它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成为很好的家训家风教育,也适用于学校教育。如果学校能够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弟子规》教育,再力争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严格要求和督促孩子的言行,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应该是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何愁优秀的人才呢?

  我的家风家训征文3

  说起家风、家训、家教,总觉得是一个很严厉的话题。就我家的情况,我分别来简单的说一下。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在我们家,体现在孝顺上。爸爸妈妈常说,“百事孝为先”。孝顺孝顺,孝敬长辈,就是什么事儿尽量让他们顺心顺意。在家里,姥姥姥爷说话,我们都要好好的听,就算说错了,也不能当面指责,要换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悄悄的告诉他们。不跟长辈顶嘴,也是孝顺的体现。长辈们说的话,我们小孩子一定要听,让我们做什么事儿,要立马行动,不能拖拖拉拉的。我们家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子人开饭了,如果长辈们没有动筷子,我们小孩子绝对不能先吃的。都要等到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到齐了,大家才开始一起吃饭。不知不觉中,这都成了一个习惯了。当然,这是一个好习惯。

  家训,字典上这样解释“指对咨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由此可见,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妈妈时常教育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诚实。所以,我认为,我家的家训就是“以诚为本”。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谎。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了,我会说同学们考的都不好,以此想逃脱爸爸妈妈的训导。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自己。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说过:做错事情不要紧,如果说谎为自己开脱,那么这个说谎的严重性要比做错事情的严重性厉害100倍。我也曾经为了好多的事情跟爸爸妈妈说谎,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爸爸妈妈狠狠的打了一顿。有时候做错事情,爸爸妈妈反而不会打我,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要么给我讲道理,要么比较严厉的进行教育。还有一点,就是妈妈要求我言出必行,她常说的一个词是“掷地有声”,就是告诉我,自己说出来的话要能够做到。妈妈说,我是个男孩子,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敢于承担。无论自己做什么事情,做之前要先想好后果。就算犯了错,也要自己敢于承担。

  家教,我自己觉得跟家风有点相像。词典上说家教的重点在于道德礼节方面。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听到大人说,谁家的孩子真好啊,真有家教啊。我觉得家教就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在家长的帮助和教导下,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反映。我的爸爸妈妈教育我讲礼貌,主动跟认识的长辈和邻居打招呼。他们不仅这样教育我,他们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当姥姥的朋友来家里作客的时候,都是妈妈在厨房忙活,让姥姥陪着她的朋友聊天啊,吃零食啊。我也听到姥姥的朋友夸奖妈妈真是个好姑娘,家教真好,每当这时,我就能看到姥姥脸上骄傲的表情,我想怎么人家夸得是妈妈,姥姥怎么会这么骄傲的样子呢?后来,我慢慢懂得了,夸奖孩子有家教,其实就是在赞赏家长的教育。每逢过节,家里聚会,亲朋好友也是夸我特别有家教,此刻,爸爸妈妈也是一样的骄傲的神色。家教,也是爸爸妈妈的一种言传身教。通常,大人们就是孩子的榜样。

  家风、家训、家教有着异曲同工的方面。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体现。良好的家风、家教、家训需要家里的每个人共同努力,不好的方面要及时改正,好的方面要一直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