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老师好,同学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宫博物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板书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解说我对这一课书的教学设计。 第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即: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而本课是本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课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对比较枯燥。但课文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易于理解。 第二说学生:

  很多学生空间概念不是很强,大部分同学没有去过故宫。所以很难让学生建立起对故宫的立体印象,所以只有用简图来帮助同学们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对故宫整体布局的感知。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的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

  第三,根据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老师的课堂介绍,以及学生课外阅读,了解故宫的相关知识,了解古代皇家建筑的特点。

  2.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文章中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

  3.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

  难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学法:

  1.引导学生自读,感知课文,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

  3.通过讨论协作梳理文章脉络。

  4.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教学重难点。

  5.通过说话练习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第六,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故宫的相关知识,画出作者的行踪。

  第二课时:讲解落实重点段落,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进行知识拓展。

  第七,教学步骤,首先第一课时如下:

  (一)导入 我的导入语如下:这个地方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这里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对,就是紫禁城,紫禁城是

  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又叫故宫,1925年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我们国家建成了故宫博物馆。好,下面我们来跟随着黄传惕先生领悟一下故宫的宏伟壮丽吧!

  (二)介绍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完成教师所给的习题,例如给生字注音,解释湛蓝、琉璃、玲珑等词语。

  (四)开展故宫相关知识的竞赛,例如:故宫建成于什么年代?故宫的主要设计者是谁?故宫的规模有多大?故宫博物院的题字是谁写的?历史上有多少皇帝在故宫居住过等等?竞赛结束后,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具体介绍一下故宫的知识。

  (五)找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由于本文是广播稿,所以要求学生朗读时尽量找到作为广播员的感觉。另外,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要拿起笔画一张简图,并标明宫殿名称,标出说明顺序,画出路线图。

  其次,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根据上节课所画的简图,叙述作者的路线。

  二、根据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故宫的特点

  2、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太和殿,这是为什么?并说明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太和殿?

  3、在内廷中重点介绍了乾清宫,这又是为什么?

  这些问题先让同学讨论回答,然后老师明确答案。

  板书如下:

  三、进入本课重点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顺序。

  2、本文说明事物时作者用了哪些技巧,有什么特色。

  3、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以我们的教室为例说一段话介绍我们的教室,时间两分钟,在说的过程中注意选取恰当的立足点,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重点要突出,要详略得当。

  四、扩展迁移

  这一部分主要有两个问题:

  1、 故宫建筑群的艺术成就,及其反应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 比较故宫和苏州园林说明古代南北方园林建筑风格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本课结束后我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

  1、 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注音,并抄写三遍。

  2、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条理清晰,立体感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八、教学反思

  我的第二课时安排的学习内容过多、过密、而且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

说课稿 篇4

  一、说设计理念:

  大家知道:教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更多的还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习、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有限个例证明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数据特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三、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由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尝试教学、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验证、认识、归纳,教师通过扶放结合,让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判断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说学生学法:

  1、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2、利用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练习等,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五、说教学设计: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学生自主编写的习题选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自己编写的题目入手,通过教师改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简便计算的学习,建立简算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认为这样选择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对比概括。通过情景设计验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给出了一个班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成绩,也就是跑4×50米的时间,要把4个同学50米跑的时间加起来。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一种是按顺序计算,另一种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的数先加起来。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规律,后实践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计算体验,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并能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 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通过“课堂百草园” 等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六、初步预计: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发展。

  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 “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七、教后自我反思: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

  1、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实现知识迁移

  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发现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运动会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勉强。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这节课的中,我试图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3、关注学生情感,以评价促进学生善思乐学

  有一句话所有教师都深知,却又让大家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句“相信你,给你时间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时“我非常的欣赏你的独特见解”。当学生们在合作的时候,学生们在交流的时候,小组的相互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相呼应,更是让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始终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着,探究着。

  (1)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而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学生思维的不同,个性的差异,多问:“谁有不同想法”“谁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课堂上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纵观整个课堂,全班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言交流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更是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无语。我们老师往往从个体里获取群体的信息,我觉得也是有些偏颇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3)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开放的,在开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不是装着教案,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