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为桌面设置美丽的背景》是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4册第1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本课主要介绍了Windows桌面壁纸的设置与更换。Windows家族的系列操作系统占据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绝对地位,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软件,学习使用操作系统是学习信息技术、操作计算机的基础。通过对《为桌面设置美丽的背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桌面背景的更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张扬学生个性。

二、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新工具、新技术的使用让学生操作内驱力。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强调操作与实践这一特点,我设计这一课时,采用了“兴趣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操作与动手能力,对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如何更换桌面背景。

  2、能力目标: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乐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更换Windows×P的桌面背景。

  教学难点:使用保存在计算机中的图片为桌面设置背景。

五、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又要把知识转化成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在完成老师预先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术。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激发兴趣——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

  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面对一个个的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发兴趣,引出任务

  (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

  (三)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四)探究归纳,总结延伸

  (一)激发兴趣,引出任务

  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同学们对这些动画片罩的角色与人物耳熟能详,对这些动画片内的故事情节也是绘声绘色地讲述。我先用一张漂亮的卡通图片设为教师机的桌面背景,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展示给学生,同学们的情绪非常高,兴趣比较浓,我引势利导:同学们你们用的电脑的桌面背景也可设置为自己喜欢的图片,你们想用自己喜欢的图片来装饰你的计算机桌面吗?此时的学生肯定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

  在老师的激发下,学生们非常希望用自己喜欢的图片装饰自己的电脑桌面背景了。学生愿望肯定会非常强烈。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教师机上演示上如何更换桌面背景的操作方法与步骤。更换桌面背景的第一种操作步骤:在桌面的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一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单击“属性”菜单项一在“显示属性”对话框上单击“桌面”选项卡——单击“浏览”按钮选择要作为桌面背景的图片,并在预览框内查看效果,如果满意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桌面背景的设置。

  再演示更换桌面背景的第二种操作步骤:从“开始”菜单打丌“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内找到“显示”控制项,双击打开“显示属性”对话框,其余操作与第一种操作相同。

  通上面的演示与讲解,一部分同学已经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桌面背景的更换设置,有一些学生还得需要老师或其它同学的帮助。

  (三)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在老师的操作演示后,一部同学已经能够掌握更换桌面背景的设置步骤,接下来,我把准备好的动画片卡通图片下发的学生机。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设置为Windows桌面背景。通过多次的练习达到熟练操作,在老师演示后,不会操作的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多练习几次,相信也会熟练操作。学生们更换了桌面背景后,可以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图片,可以适当地渗透审美教育。

  (四)探究归纳,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设置Windows桌面背景图形?如何获取自己喜欢的背景图形呢?通过这问题激发学生课自主探索的愿望。

八、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l、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很“放”地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九、课后反思

  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知识的日新月异带给小学生的是强烈好奇,而学科知识的严谨特点又使得他们感觉枯燥乏味。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落入传统的“讲解法”的俗套中,用灵活生活的教学方法,针对学情将知识或化繁为简。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59页的准备题和例5,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3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一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这为学习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重点编入了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相向运动的应用题,主要学习“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知识。本课学习“相遇求路程”,它是在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使知识类推迁移到本课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结构特征、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和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教材的结构层次及编排意图:

  相遇应用题的知识从一个运动物体变成两个运动物体,涉及到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等不同因素,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难于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教材有层次地显示了本课题的知识结构:

  (1)先出示一个准备题,学生通过图示加深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含义的领会。接着,通过填表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两地间的距离”这一数量关系式,为学习例题扫除障碍。最后通过例5的学习,引导学生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第一种解法: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总路程;第二种解法:先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即是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相遇时间,就得总路程。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学习“相遇求时间”的基础。通过新知的学习,培养了学习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解答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方法,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十四中,除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编入了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如:背向而行,不同时间出发的情况,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思维,防止思维定势,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重点:

  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6.教学难点:

  解答问题时对速度和的理解和运用。

  7.教学关键:

  理解清楚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二、说教法学法的选择

  1.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以旧引新,启动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在教学新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的共同点和分化点,为学生架起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相遇问题是由两个物体运动完成的,其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是在一般的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先复习由一个物体运动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为学习新知作了适当的铺垫。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相遇问题的教学运用线段图或教具演示等传统手法,学生较难感知两个物体各自用不同速度运动的状态,给学生理解题意造成一定的困难。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多方位感知事物,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又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引探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先让学生读题审题,利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加深理解关键的字、词、句,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出相遇问题的特征、规律,概括出其数量关系式。在已有第一种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尝试第二种解法,并归纳出两种解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习完一个新知识后,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层次、有坡度、发展性的课堂练习,是全面落实双基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对应练习、深化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多形式的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反馈了对此类应用题结构、解法的掌握,防止了思维定势,还培养了学生细心审题,认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铺垫: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提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以上练习,复习了由一个物体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使学生能顺利地应用旧知识和学习方法去获取新知识,为学习准备题做适当的铺垫。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一般的求路程应用题,它是由一个物体运动完成的。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

  承上启下的谈话,把学生引入到与所提问题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学习准备题:

  (1)读题看电脑演示,初步理解题意。

  问:题中告诉我们,张华和李诚是怎样出发的?他们行走的方向又是怎样?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

  (2)边演示边填写P58表格的数据,并分析数量关系。

  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填写1分钟的路程变化表,再让学生独立填写2分、3分的路程变化情况表,并通过电脑演示,学生校对答案。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的第4列数据,归纳出:当两人距离为0时,说明两人相遇了,并推导出: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正好相等的数量关系式。

  通过多媒体演示,积累表象认知,在屏幕上呈现出相遇问题的特征和数量关系式,帮助学习顺利理解题意,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同时,生动清晰、新鲜活泼的画面,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像上题,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他们所走路程之和正好等于两地的距离。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应用题。

  4.讲授例5:

  ①出示例5,教师读题,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启发学生学习第一种解法。

  演示后提问:a.小强和小丽走的路程各是哪一段?用色段表示。

  b.两人4分钟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

  c.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回答后,指一名学生口述解题方法,教师板书。

  ③启发学生学习第二种解法。

  先让学生尝试学习,再提问其解题思路,最后通过电脑演示来验证答案,重点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④小结两种解题方法。

  ⑤学生看P58例5。

  通过教师有机的设问、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很快得到第一种解题思路和解法;尝试学习第二种解法后,通过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学生很容易知道“两人每分钟共行多少米?”,“经过4分,两人相遇”的条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也验证了学生的第二种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巩固练习:

  1.对应练习:P59“做一做”的两小题。

  2.深化练习:P61练习十四的第2题。

  运用多媒体演示两辆汽车背向而行的动态,直观生动、引入意境。使学生马上明白:当两个物体同时从一个地方背向而行,它们的结果是相距,同样可用“相遇求路程”的解法求相距路程。这样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扩展了学生思维。

  3.综合练习:

  (1)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6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还相距50千米,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正确的算式是( )。

  A.(38+46)×4 B.38×4+46×4+50

  C.(38+46)×4-50 D.(38+46)×4+50

  (2)A、B两城相距386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这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6千米,开出4小时后,还相距多少千米?

  正确的算式是( )。

  A.(38+46)×4 B.(38+46)×4+386

  C.386-(38+46)×4

  4.发展练习:P61练习十四的第3题。

  此题是两列火车相向行驶的相遇求路程的扩展题,由于甲车先开出1小时,即运动时间改变,求相遇路程的方法也有了变化,给解题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行程问题,其中求路程的解答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各走路程合起来,求得总路程;二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也求得总路程。

  (五)布置作业: P61第1题,P62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