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5

  一、依标据本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章讲述了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文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晰流畅。

  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标“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认知,我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竺可桢话的深刻含义。

  3.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竺可桢话的深刻含义。

  难点: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结合学情说策略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能够逐步感受到文章人物形象的鲜明、语言的优美。可以较清楚、较积极的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本节课,我将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语言迁移,将学生引入“愿学——活学——乐学——会学”的境界。

三、提纲挈领说流程

  (一)检查预习,构建课堂阅读话题。

  首先我将指导学生通过书空的方式跟随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找出文中新字生词;然后让学生说说在预习中做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由此产生课文阅读话题。

  (二)以读为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1.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四人小组分角色练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第二次看杏花,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从而在读中感受竺可桢爷爷激动、兴奋的心情。

  (三)圈画批注,感受文本语言魅力。

  当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将带领学生深入探知课文,去寻求文本语言的魅力。

  本环节做这几件事:

  1.自读课文,找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如:“精确”“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等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朗读,并交流读完后的感受。

  3.总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四)课堂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经历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深入探寻语言之后,学生关于课文的主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此刻,让学生把自己的一些感受用笔写出来,以自己的“文”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练笔开始时,强调写字的姿势,并要求学生把字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

四、画龙点睛说板书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掌握,我设计了直观,明了的板书:

  第一朵杏花

  精确观察

  竺可桢

  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说:“语文教学就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所以,良好的语文课堂状态就应该是书声琅琅、写写画画。而我的课堂也在努力践行张老的教学主张。

说课稿 篇6

  小学社会学科是引导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基础学科。三年级的教学主题着重是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社会。《城市公共交通》一课属公共生活单元,主要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有关城市公共交通的工具、设施和规则,使学生认识到公共交通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依据教材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作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 生活模拟,“乐中学”

  1、 设置情境,产生兴趣。我在一堂课的开始,就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出示南桥三线的站牌让学生知道我们南桥有很多线路,上海更多,及时出现上海公交线路篇,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上海的车实在太多了。从而让学生自己领悟到上海交通设施的发展重要。

  2、 提供样式,指导行为。我模拟生活中乘车的样式,让一小部分学生先模拟,其他学生观察,辨别,评议,让学生在行动中知道乘车要依次排队,先下后上,不要争先恐后等。

  二、 主动学习,引导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六。”所以,在社会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和大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知识。因此我在教学认识站牌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研究71路站牌,知道的懂得的让学生尽量讲,学生不易理解的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让学生懂得站牌上有车辆行驶依次停靠的各站站名,行车方向,票价,以及车辆头班与末班时间等。又通过玩翻牌游戏,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上海的站牌还有许多,拓展孩子知识面。最后又出现上海线路表,通过看表,让学生产生心的问题,让孩子针对新问题进行新的探究,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等能力。

  通过这课的试教,以及今天的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社会课的教学必须面向社会,体现社会性,同时面向全体,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说课稿 篇7

  《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在幼儿园怎样开展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怎样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孩子们接受呢?我有一些体会和一个教育活动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文学教育活动时,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幼儿,我们要考虑作品的主题、情节、语言乃至篇幅是不是符合班级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认知发展水平。因此选择文学作品非常重要,我们应选择有新奇感、趣味性,能吸引孩子,打动孩子的文学作品。

  我今天选择的活动方案内容是一篇散文叫“流动的画”,这篇散文描述的是美丽的海上风景,海轮在海里前进,海鸥追随着海轮,海的景色因此“动”了起来。在这其中蓝蓝的大海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向往的,海轮、海鸥、螺旋浆、跳动的鱼也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而且散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具有很强的儿童性、审美性,能充分的满足幼儿的需要(因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与审美性是密不可分的,审美恰恰也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幼儿因感到有趣而被吸引而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基于以上原因,因此我选择了本篇散文来开展文学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标:

  1、体验感受作品中大海、海轮、海鸥亲密和谐的优美意境。

  2、能大胆的想象海上流动的画面,并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对作品的理解。

  为了达成活动目标我还做了以下准备:“流动的画”课件、彩色笔、白纸、橡皮泥、彩色纸、录音机等供幼儿操作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散文意境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描述大海景色的散文,你们仔细听一听里面说了些什么?)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老师富有情感的朗诵散文“流动的画”(那么这时对我们老师的朗诵技巧就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去认真分析作品的风格,是优美、抒情的呢?是欢快活泼的,雄壮有力的还是幽默风趣的。然后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方式来朗诵作品,从语气、语调、轻重音、快慢的处理等方面都应该去思考。比如:太阳、小雨点、云彩风儿、小蚱蜢等作品的朗诵技巧处理)。

  二、幼儿感受、体验作品,大胆想象画面

  (此时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幼儿,支持幼儿)

  提问:

  1)刚才你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此时幼儿可能会说出散文中的具体事物,或者说出一些词语,感受可能会说听起来很舒服、很美、很愉快,想去坐海船、追海鸥、捉鱼等,此刻教师对孩子的语言即时进行点拨、肯定)

  2)你想到什么?脑海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此时孩子会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图画)。

  3)这幅画有声音吗?什么声音?这是谁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学(海浪的声音、海鸥的叫声、海轮的声音、螺旋浆的声音等)。

  4)这幅画有颜色吗?什么颜色?蓝色的是什么?(大海)银白色的是什么(海鸥),彩色的'是什么?(海轮)

  5)这幅画会动吗?为什么会动呢?(大海流动,海轮前进,海鸥飞翔,螺旋浆转呀转,鲜活的鱼在跳动)

  此环节如果幼儿不能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再朗诵一遍散文,教师根据孩子情况灵活掌握。

  此时为什么只出现声音,给予幼儿听觉的刺激而没有给予视觉刺激,出示画面呢?因为文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孩子将文学符号转化成图象,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三、再次完整的欣赏散文,支持幼儿进一步体验作品情感

  我们来看看你们想到的画面,多媒体里有吗?

  1)展示课件“流动的画”(这时幼儿会激动起来,结合画面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老师给他们一点时间讨论,此时随着音乐慢慢响起,教师再次有情感的朗诵一遍散文,这时孩子对散文已较熟悉,具有了学习散文的欲望,个别孩子可能已经口中念念有词跟诵起来。

  2)让幼儿跟诵散文两遍,让幼儿熟悉散文中听语句。

  四、为散文命名,进一步激发幼儿情感,让幼儿主动接受文学作品

  对啦!散文还没有名字呢?你们来猜一猜这篇散文叫什么名字,答对了的话它就会自己跑出来哟。

  此时我为什么没有把散文名字直接告诉幼儿呢?我是以尊重幼儿的方式来开展的文学教育活动,此时我有意“留白”允许孩子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允许孩子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解释,而没有直白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传达给幼儿,幼儿取名字的过程就是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过程,因此我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体验,因为没有经过孩子自己体验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会真正进入孩子们心中的。

  五、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欣赏了这么美的散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绘画、小组合作绘画、个人作画、学习朗诵、表演、手工活动——折纸、泥塑、玩具结构等形式来表现)。幼儿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同时反复播放散文录音。(在此环节中我采取了让幼儿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因为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幼儿会打开多种感官通道来理解作品,但每个孩子反映自己对作品的感知结果时的“强弱通道”会有所不同,有些幼儿比较善于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些幼儿却更擅长用别的手段。如:绘画、表演、哼唱、塑形等,因此我支持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最后在幼儿动态的自主活动中结束活动,体现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