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挖荠菜》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针对当代的小孩子生活优裕,有些小孩子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有些小孩子很难体会老一辈的苦难生活。因此,本文作者张洁通过自己的童年经历,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希望能够教育孩子们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生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挖荠菜》这篇课文,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篇课文,学习那个年代的艰难、困苦,培养学生将叙中有议、叙议结合和将对比的手法运用到学作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在朗读中将学生引入艰苦岁月的气氛中,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当时生活的艰难,开始理解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默读、引导联想等方法,使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方法: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背景,那种艰难、困难的生活,从而理解文中“我”的情感的变化,体会老一辈过去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达到代与代之间的心灵沟通。

三、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1.挖荠菜是本文的线索,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写了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哪几件事,表现出怎样的感情?(线索问题,是教会学生以后自主阅读或是自主创作的时候能够运用的一种有用的方法;而分析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2.学习文中的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和运用对比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作方法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后进行自主创作,这又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融入到文中“我”的角色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当代的孩子生活在优裕的生活中,很少经历苦难,所以孩子们比较难进入文中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字词

  2.学习本文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的对比烘托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态度与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的对比烘托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理解"我"对养菜的特殊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老师的礼物:在属于自己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最美的风采!(今天的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有信心精彩的展示自己吗?

  二、幸福的唱《幸福拍手歌》

  三、尽情的说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于从苦难中寻找快乐,体会幸福的民族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张洁的《挖荠菜》会带领我们去经历苦难,体味幸福。(板书课题)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荠菜(jì) 蔷薇(qiáng wēi) 掰手(bāi) 琥珀(hǔ pò) 绽开(zhàn)

  苋(xiàn )菜 和煦(xù) 癖好(pǐ)雪蒿(hāo)

  五、速读课文,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挖荠菜)我们围绕挖荠菜把文章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大板块来学习。

  六、自主的学

  浏览课文1---10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解放前这个时代的总体感受,用几个词语概括,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不理解的学生解说)

七、合作的学

  浏览课文11---14自然段,探讨解放后作者用心良苦的让孩子们陪自己挖荠菜、吃荠菜的用意是什么?

  ( 珍爱荠菜 珍爱生活 珍惜幸福)

  这部分中有一段特别明显的对比,两代人对挖荠菜和吃荠菜的不同表现(关键词),突出文章的主旨,主旨句是哪个(找出并齐读),了解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八、深情的读 细细的品(作者简介 细腻的心理描写)

  1.配乐朗读第8自然段景物描写的句子。(师范读生评,指名读生评)

  赏析本段景物描写,探讨其作用(以乐衬悲,情景交融)拓展“小桥流水人家”

  2.齐读第10自然段,赏析景物描写。(衬托轻松欢欣的心情)

  (副板书) (孤独 哀伤)

  对比

  (轻松 欢欣)

  3.小结:作者解放前挖荠菜是为了什么?(抵抗饥饿,享受欢欣)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2.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

  (二)课堂教学过程

  我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对“言”的解读;第二课时完成对“文”的品赏。每课时各设计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学过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文游记导入。

  设计理由:回顾学过的类似文言文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对此课文的学习状态。

  二、课文导读

  1、学生读题注,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教师强调注意读准字音。

  3、播放朗读录音,教师纠正学生诵读时不正确的读音

  设计理由:扫清文言文阅读的初步障碍

  三、语言积累

  1、小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课文,学生整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练习巩固。(配发习题、实物投影)

  (1)重点词:卒、文、道、极、观、得、夷、相、悲、胜

  (2)词类活用:舍、名、穷、谬、传

  (3)特色句式翻译:(教师点拨,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②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设计理由:以解释加点词、特色文句翻译题形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落实了重点词句积累这个学习目标,为下节课“文”的品赏做准备和铺垫。

  3、课时小结

  (1)学生齐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2)总结文言知识学法:一要熟读,二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意。

  四、课后练习

  1、熟读课文,整理虚词“以”、“其”在文中的用法。

  2、背诵课文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测导入

  1、学生齐背课文1、2段

  2、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交代看,作者参加游览的三个点是什么?(出示游褒禅山示意图)

  由学生思考前两段与后文的关系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思考讨论

  1、学生自读全文,思考本文与其他游记的异同。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弄清本文形式上是游记,内容上其实是议论文。

  2、议论的标志是哪个句或字?(“于是余有叹焉”的“叹”,“有所得”的“得”),“叹”“得”指的是什么?(两个观点:①尽吾志;②深思慎取)

  3、教师结合资料补充王安石变法及其坚定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

  4、思考:王安石游褒禅山有“得”,你还会有哪些“得”?以此来落实教学目标

  三、反馈巩固

  1、归纳写法。

  问题设置: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处世治学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意在指导学生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2、理清思路。(幻灯片出示课文结构图)

  3、指导背诵3、4段。

  4、简要总结:文言文学习要熟读精思,要因言悟道。

  四、拓展迁移

  1、学以致用:联系学生实际谈谈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可以预设名校、重点班问题;家教问题。老师、学校都是“物”、是外因,学习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努力)

  板书设计

  记叙(议论的基础)——山院洞碑

  议论(记叙的深化)——尽志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