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俑》选自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6册第9课。这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很高的成就,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雕塑如同一颗璀璨的夜明珠,注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传承中。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及生活中获取的知识,积极地参与研究性活动,具有时代性。

  l 学生分析

  本课采用网络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欣赏课不能只单单欣赏,还要学会评述,并与动手练习相结合。如果让学生课前寻找资料,一是加重学生负担,二是可能学生寻找的资料没有针对性。网络的普及使八年级同学已经具备比较良好的网上学习的能力,自主地在网上探究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学设计中加入了自己动手实践的环节,则兼顾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习得两方面的需要,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

  l 教学目标

  ——知认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陶俑艺术的主要艺术成就极其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中陶俑的艺术.

  ——技能目标:

  1. 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形象入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2. 学会在网络的自由领域中自主学习,懂得如何探究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体验雕塑的造型艺术,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l教学重点 1.秦始皇兵马俑的表现形式;2. 体验陶泥雕塑造型

  l教学难点 秦、汉代雕塑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l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雕塑?”,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兴趣。导入课题。

  二、知识积淀

  请学生根据预习书本回答 “什么是雕塑?雕塑的分类有哪些?”“什么是陶俑?”这几个问题。

  (一)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能够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按其不同的功能可分为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纪念雕塑、建筑雕塑、园林雕塑、民间雕塑、架上雕塑等。按其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透雕。中国古代雕塑又分为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

  (二)什么是陶俑?

  陶俑是古代陪葬用的陶器,他的题材有人物、马、牛、狗及建筑物等。

  三、网上探究

  教师播放《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陶俑》两段视频,然后提出三个问题:

  1、请学生为刚才的《秦始皇兵马俑》短片配上精简的解说词,介绍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作为现场宣传短片,播放给国内外游客观看;

  2、秦代与汉代的雕塑有什么不同?以秦“兵马俑”和东汉“两舞俑”为例,你更喜欢哪一种艺术风格,为什么?

  3、请你补充课本:为大家介绍唐代又出现了哪一种别具风格的雕塑?它是由什么色彩组成的?它与秦俑、汉俑有什么不同?

  教师开放网络平台,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去探究答案。

  师共共同交流答案,各抒己见。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四、实践体验

  请学生用手中的陶泥雕塑一个陶俑,表现手法和内容不限。

  请完成的且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五位同学将自己的作品到前台展示,并作自评,然后请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后,教师略作评价。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知识。

  五、课后拓展

  教师为学生布置拓展主题:寻找身边的陶佣。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1、场面描写,手法各异。

  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就像安排一出戏一样,讲究了前台与后台,讲究了原因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属于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接触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个代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的群众基础,因为人人爱唱歌,所以云南每逢集会或节日才会有歌会,歌会是建立在厚实的民俗基础上的。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如“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3、相互照应,结构紧凑。

  初步了解前面所讲的因果照应,表里呼应以外,还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句子例如“各自蹲踞在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相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紧凑。

二、说教学目标

  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

  2、让学生掌握三个场景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

  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了解有哪三种场景的云南歌会,三种场景描写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确立为掌握文章的三种写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二,以及教师组织的模拟采访,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

四、学法指导

  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

  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另外,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模拟采访、畅谈家乡风土人情等活动,以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

  理解阅读:模拟采访,深入学习课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课文内容。

  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让学生模拟采访,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

  对文章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并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

七、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和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八、教学特色

  本课的教学实施了“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用合作、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了模拟采访、畅谈民风民俗这些易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