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七、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文必是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第二版块“经典的力量”下的唯一的的文本,本专题的学习方法是问题探讨,而这一版块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对自我成长的意义,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并总结“问题探讨”这种学习方式给自己的学习带来的变化。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探讨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四、说教法学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要想从蒙昧而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赖于人开掘潜能,运用智慧,产生先进的思想,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有学习的需求和读书学习的欲望。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二、对“教养”的理解

1.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这是生存的境界。

2.你认为哪些行为是有教养的表现?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纳。

  明确: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养的内涵非常广泛,当然不局限于上面的内容,此外还有: 一个有教养的人,当热爱大自然。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 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 一个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三、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1.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2.你读过经典吗?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经典?你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为“经典”?

  学生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回答。归纳:

  真正的经典,不怕被世人忘却,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热评,也不会使读者浅尝一口即束之高阁。经典作品是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经典作品是具有持久魅力的作品,经典作品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3.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有何意义。

  请一位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重点语句。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能让我们“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四、怎么读,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

  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写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具体方法: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阅读经验说,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

  教师:黑塞倡导的读书观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价值的阅读。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清·王国维)

五、教师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小结: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阅读经典,能够让教养在我们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够的时日,就将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同学们,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心的强健,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引导反思: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六、拓展:你的心中是否存在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你一直渴望读却总是没有读到?如果事实如我所说,同学们,当我们学完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后,你是否为了教养,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为了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有了一种更强烈的想读书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