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电场强度》是选自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掌握电场强度定义式和方向的规定及其公式的应用。
4、知道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5、知道电场线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法拉第在电磁学中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是学生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的美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难点:一、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及其矢量性;二、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特点。
四 说方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采用实验、类比、设问、合作探究并辅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法: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从而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教学过程
据以上的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⒈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问题(看幻灯片1)学生解答,之后我这样导言:力不能脱离施力、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质性,由此可知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课题“电场强度”
2.新课教学:
首先电场的教学: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电场部分的知识,了解法拉第对电磁学的贡献,并认识到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之后强调本节课的知识主线: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作用。然后进入电场强度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
1)两点电荷间静电力的产生用场的观点怎样解释?进一步说明场具有何性质?
2)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来认识它?
3)引入的试探电荷应具有什么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原电场的性质?
4)同一试探电荷在某一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前四个问题,根据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情况,引出电场的性质:即电场有强弱又有方向
1)能否任意选取一个电荷,用它在电场中某位置受到的电场力表示该点的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为什么?
2)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电场力即与试探电荷电量有关,又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据此试问:F/Q是反映了谁的量?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入了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
意图:通过以上合理设问,明确思维轨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场强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义,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一。而在下面的问题中又顺理成章出开始了对场强的进一步的认识。
1) 前面用比值法定义了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又如何定义呢?
2) 让学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电荷的电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场强E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同时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动画,并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归纳电场强度物理意义、定义及其特点,电场强度是对电场的定量描述。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便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达出来,物理学中用一系列的曲线来代表电场。
由此引出电场线教学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采用类比的方法,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磁感线,根据磁感线的特点来认识电场线。同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平行板和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的形状。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等量同种和等量异种电荷周围的电场线。
最后学生注意观察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总结电场线的特点。
在整个教学中,我设置了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来分析点电荷周围的场强,并进行有关计算。
4、课后小结,作业布置:
5、板书设计:教学中将黑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板书写概念、规律、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等。一部分为副板书,用来画草图,解答例题等。同时利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或关键词,以表示强调,引起学生重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的难点; 制作简易测力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小塑料袋(装称量物体用)、文具盒等各种待测物体、实验记录单、相关课件及视频资料等。
六、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所以说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测量力的大小》。”
导入新课强调指出“力是有大小的”。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怎样测量力的大小作好铺垫。
2、认识弹簧测力计
(1)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2)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弹簧、刻度板、挂钩
(3)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克 1牛≈100克力
课件出示弹簧秤的几种刻度,学生认读,并感受1N、2N的力有多大。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 并进行实验。
再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体会怎样 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4、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学生们能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后,引导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用不同的力拉伸一个弹簧,观察弹簧受拉伸的长度感受所用力的大小。
提问:你能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测力计吗?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制作,用自制的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力的大小。
5、课堂小结:学生交流谈收获,教师总结。
6、布置作业:自制橡皮筋测力计,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4、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等。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 1N≈100克力
使用方法:1、2、3
本课板书具有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