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4)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5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学设计背景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普及的今天,科学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本章讲述几何光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讲述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全反射和光的色散。相对于学生初中知识增加了对折射的定量研究,引入了折射率,其中本节的全反射和临界角是全新的知识。

  (2)知识地位:本长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让学生从定性认识提高到定量研究。本章内容也是学习下一章的基础,所以在学习时要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好对规律的准确认识。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3、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基本特点: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定性的问题,尤其是单纯的公式推导,不是很感兴趣;而对于演示、影像、声音、动画等感性的事物更能提高注意力。

  (2)学生的知识准备:学生之前刚刚学习了折射率,而本节内容是在对光的折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所以对于折射率的理解要先进行复习。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2、理解全反射概念、全反射发生的条件,理解临界角的概念,掌握临界角的计算方法

  3、知道全反射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蜃景现象的学习明确一切迷信或神话只不过是在人们未能明了科学真相时才托付于自然力的一种做法

  5、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光的全反射演示仪、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对阅读材料“蜃景”补充了录像资料和CAI课件,使其有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2)学法:在学习中学生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参与探究,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本课内容:通过展示光导纤维灯和海市蜃楼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进行本课内容:

  (1)复习准备:

  折射率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介质间的关系

  光从空气入玻璃和从玻璃入空气的区别:注意折射角和入射角间的关系,为引出光疏介质、光密介质做知识上的准备

  (2)新课教学:

  说明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的概念

  从光从玻璃入空气的现象展开讨论,然后通过实验和课件演示全反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重点突出临界角的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学生推导运算临界角的计算公式:sinC?1n

  进行一个小练习:光通过平行玻璃砖时的光路分析;有没有发生全反射的可能性

  知识应用:利用课件来演示。解释现象: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

  光导纤维的原理和应用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写了蜗牛想找一个十全十美,拥有各种本领的师傅,跟他学本领,但最终也没能找到。课文共13节,第1——4节写了兔子想教蜗牛跑和跳,但蜗牛因为兔子不会飞,不是全才师傅,就再也不理睬兔子了。第5——8节写了蝴蝶想教蜗牛学飞,但蜗牛因为蝴蝶不会跑"又向前爬去"。第9——12节写了鸭子想教蜗牛学游泳,但蜗牛因为鸭子不会跑,"又向前爬去"。第13节写了蜗牛爬过坡,越过岭,还是没找到全才师傅。告诉学生学本领要一步一步地学,不能一味求全。

学情分析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暂,对具有动感的色彩鲜明的多媒体画面感兴趣。他们认识事物往往只在于表面的认识,对生字的认识学习已有一定的经验与方法。而思维有时也能爆出一个亮点,让你为他喝彩。

目标制定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语言环境中认识10个汉字,并会描写主,并,泳,浪。正确朗读了解寓意。能展开想象,发散思维,懂得学本领一步一步学,不能一下求全。

教材处理

  本课重点是在语言环境中认识10个生字,并能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寓意。生字教学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侧重点,"主,并"侧重音形,"泳,浪"侧重形义,方法多样,灵活运用,帮助记忆。能找到小动物的对话并用线条划下,试着朗读训练,加深感悟。

方法运用

  学生对蜗牛的认识只在于单一品种,具有局限性。我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品种多样的国内外蜗牛,加深印象。这样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在出示课题时,我边读边写"艺",以读白形式告诉学生这是整体认读音节,部首是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我主要采用从整体感悟——局部体验——整体认知,了解课文。从扶——放——展,进行朗读训练与说话练习。目的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集中认读生字,并进行朗读的训练,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两次读的要求不同,第一遍让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具体人物。第二遍读是根据提示有重点的读课文的有关内容,指导学生读好小动物的话,然后重点训练蜗牛说的话。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并通过有提示的说话练习,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反思重建

  本节课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有侧重点,学生的技能,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高。只是在节奏上还要加快,容量还可以加大,课堂的生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