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课本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让后在掌握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基础上,尝试对大气分层。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形成机理。

  对于本节课的教材我设计了两个重要的学生讨论:①月球上没有大气导致的后果是怎么样的?②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分布图,分析并讨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还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对流是怎么样行成的。

  二、学情分析

  我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所任教的民族中学八年(1)班的全体学生,从学习能力和态度上看,学习能力较强,但积极性不够高,且从七年级到八级跨度教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个别学生会出现畏惧心理。

  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过月球方面的知识,为本节课提供一定的基础。但是我们民中学生基础普遍偏弱,调动学生兴趣存在一定的困难。

  从思维特征上看,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思维能力,但分析、抽象能力较为薄弱。

  从兴趣特点上看,学生对形象具体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而且课堂较为主动和活跃。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掌握大气分层规律

  ②理解对流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得到实验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以及对流层的特点。本节课的难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探究对流层形成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课堂容量,我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互动并结合多媒体手段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最后我着重分析教学过程,即进一步阐述如何将我以上所谈到的教学精神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和月球的对比照片,让学生讨论两者景象差别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月球没大气导致的后果,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我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大气层的作用

  我通过对图片的讲解,以及视频短片播放,让学生对大气层的作用有了直观的认识。

  环节二:大气的温度

  通过展示奥运火炬传递的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同时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目的。

  课本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分析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部分学生在规律的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例如从何入手,图像怎么分析等等,我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难,同时强化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认识,我采用设计问题的方法,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有了系统的认识。

  环节三:大气分层

  大气分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强化新课程中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突出重点),让学生根据大气温度的分布规律对大气分层,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然后让学生思考“神舟五号”意在加强加深对高层大气的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环节四:对流层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理解对流层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学生对对流层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又通过类比“水流实验”引发学生猜想空气的对流情况,通过演示“线烟”实验,直观得反应出空气的对流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探究对流的形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我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烧开水”,让学生归纳水流方向。此过程是建立在学生日常观察的基础上的,学生不难达到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演示“线香烟”的对流运动的实验,对学生正确理解空气对流的原因很有帮助。

  为了让学生了解对流层对生物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学生对对流层对生物的影响已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小结:我通过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大气层有个系统的认识。

  4、板书:纲要式板书,目的为了条理清晰,体现中心内容,突出重点。

  到此我的教学过程就好了

  5、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的现象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花了较多的笔墨。循序渐进,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日常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动画和视频短片帮助学生化解难点,达到初步了解大气层的目的。

  我本节课堂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领域的重要应用。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当代中国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意识到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说课稿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