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这次来到武穴市师范附小参加黄冈市小学美术学科“课内比教学”活动真的是一次很好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武穴师范附小的孩子们真的很优秀,他们带给我的快乐减轻了我许多的压力,谢谢他们。

  《学画农民画》一课是人美版第八册第10 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解读教材、定准目标)

  《学画农民画》属于“造型·表现”系列,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农民画具有大胆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构图等特点。农民画与儿童画从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它易于儿童理解和模仿,从而学习农民画从生活中取材的特点,鼓励学生生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农民画的装饰特点,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学习改画或添画农民画,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的孩子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继定为:

  (1)知识目标:知道农民画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了解农民画的特点。

  (2)能力目标:用农民画装饰手法改画、添画一幅农民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农民画的装饰特点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弘扬民族艺术的情感。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1)教学重点: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感受农民画大胆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构图等特点。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2)教学难点:运用装饰线、装饰色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

  二、说教法和学法

  俗话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科学合理的教法和学法能达到事半半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皮亚杰、布鲁纳的“构建”“发现”理论来进行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以体验性学习贯穿始终,在教学中充满对生活的体验、审美体验、创作体验、挫败体验和成功体验等,各种体验学习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体验性学习中渗透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下面我重点说说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境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我首先用一幅生活中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比较农民画《耱地》和生活中的画面,自己去感知去发现农民画的特点,从而导入课题。

  环节二 欣赏感知,审美体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农民画的贴近生活的题材,奇特大胆的艺术想象,无拘无束的表现方法,学生欣赏体验的收获将直接体现在他们后来的作品上。许多学生对于凭空的想象往往感到一筹莫展,常因苦思冥想而无冲动的创作体验而苦恼,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学生加深了对农民画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巧妙的为学生的构想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展开了联想,从面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环节三 自主探究,尝试创作

  在欣赏学生作品时,我大胆地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激起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画改了些什么,添加了些什么。自己去交流感悟如何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大胆地表现生活中的感受。这一环节以欣赏、探究贯穿,突破教学难点,增强了学生对独创和个性化的理解,使学生想画、敢画、会画!

  环节四 作品展示,评价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自评、互评、老师点评,多元评价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学习美术的乐趣!

  环节五: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科学精炼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我称赞学生比农民画家毫不逊色,并建议他们办一期农民画展,学生听了老师的话有一种莫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还邀请学生去我的家乡——团风县做客,告诉他们团风县就是中国的农民画之乡。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这节课在一种真诚、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四、说板书设计

  接下来,我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浓缩的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将农民画的三个特点贴在黑板上,(色彩鲜艳 造型夸张 构图饱满)此板书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引导学生完成作业。

  五、说教学反思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本节课我通过精心设问、欣赏感知、合作探讨、动手创作,诠释了学生的悟性,释放了他们的灵性,再现了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的“生成”,对于一些有益的生成,我将视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合理分析、反思和重建,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实而有效!有人说“分享”是一种喜悦,今天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你们一起分享,希望你们也能尝到一丝喜悦!

说课稿 篇5

  一、 学情分析:

  通过9月月考、期中考试、11月月考,可以看出我们中学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的比较好,尤其是化学用语知识较扎实,我们认为成功的经验在于平时我们较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尤其重视对学生化学用语的掌握,并经常通过一些默写等形式进行阶段性的小练习,采用滚动式的阶段性训练形式,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双基得到进一步巩固。但在学科的科学思想、方法和能力方面还存在着问题。许多学生缺少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也不能很好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不能正确地表达,实验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习惯思维影响解题能力,有些学生对知识的钻研程度不够,思维的连续性不够。

  二、复习的意图: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在以后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教师不但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方面的培养;不但要对学生在学科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进行熏陶,还要对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及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教学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力求(1)加强基础知识的准确、扎实落实;(2)提高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3)增强实验的基本功与综合能力。注重实验的过程和细节、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特别是要重视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归纳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方案评价能力。

  三、《走进溶液世界》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从化学的角度展示了多彩的水溶液世界,以我们最熟悉的水为主线展开。第一节水,教材以水为线索,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水的自然循环、水的净化展开。联系人类生活、生产需要洁净的水,以增强环保意识。教材通过学生实验引入水的分散作用,然后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变化。第二节溶液,分析物质在水中溶解性,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教材以实验探究贯穿其中,教育内容直观、具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新颖,独特。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的酸碱性的分析,了解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以及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继前两章关于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学习,本章对具体的物质——水进行分析、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特性到一般规律,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的基本科学方法。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中最常遇到的一种分散体系。人和动物的体液都是溶液;有机体的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溶液,很多化学反应也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自然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溶液。所以溶液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不少溶液,在科学中学习过一些最简单的溶液知识,在数学里学过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学生在前两章里接触了不少溶液以及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今后还将接触更多的溶液。学生在前两章中已学过的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有关物质按组成分类的基本概念。以上是学习溶液的基础。

  (二)、本章知识结构

  (三)本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水的物理性质

  2、 水的电解

  3、 水的污染和净化

  4、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

  6、 结晶和结晶水合物

  7、 溶质的质量分数

  8、 溶液的酸碱性

  9、 酸碱指示剂和PH值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和推断物质组成的基本科学方法。

  2、 用几何曲线来描述和分析物质溶解度的科学思维方法。

  3、 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选择指示剂测试、推断溶液酸碱性,并比较其强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关注水资源,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行为习惯。

  2、 感悟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水的组成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 溶解度

  4、 溶液的酸碱性。

  难点: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 溶解度

  四、复习设计思路

  课前印发本章认知目标进行知识整理,根据教师讲述的信息精加工和组织学习策略,布置学生课前对本章知识以“溶液”作为中心概念对本章其他概念(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晶、溶液的酸碱性等概念)形成网络,对本章知识进行精加工,以有利于对知识的梳理和记忆。教师收集学生整理知识情况,在课中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知识整理的结果,学生介绍整理知识路径。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评价路径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完成本章知识网络图。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网络图,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为课堂第二部分教学扫清障碍。

  第二部分是知识深化,应用提高。通过溶解度曲线中静态点含义和点的运动的理解及曲线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的练习题由浅入深, 基础题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复习结束后,下一课时针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五、自我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交流、评价”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完成本章的知识网络的梳理,并在第二部分中以溶解度曲线中静态点的含义和点的运动设计成有关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复习练习题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重新的包装、设计,避免单调、机械、重复平时学生见惯的练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注重趣味和意义,让学生感受不到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由两个主要环节构成,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的新课标的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