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出示课件)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小学植树问题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第一部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07页例1。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
页例1。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探索、实验、直观演示、观察、讨论等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两端都栽)。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 设计意图
1、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具有植树问题本质特征的事件很多,要想了解植树问题,必须要知道间隔的问题。
2、本课是根据小学生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积极地发现规律,经历思考、分析、发现、归纳、总结、验证、应用的过程,轻松地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 教学流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游戏试探
二、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四、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游戏试探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观察5个手指,有几个手指和几个间隔?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许多像手上问题一样的数学问题。我们称之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从我们的双手引入间隔与间隔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也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呈现情景,出示问题
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都栽)老师利用课件介绍概念:
师问:这里的20是什么?(师:我们称为“总长”)
这里的“5”是什么?(师:我们也可以称为“间隔长”)
每两棵树间的这一段叫什么?(师指着“间隔”说:这是“间隔”)?
这里有几个“间隔”?(师:我们说“4”是“间隔数”)
“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师:用一支笔演示说:就是两头都栽。)
这是我就告诉同学们,“总长”、“间隔长”、“间隔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间隔数=总长÷间隔长,并板书。
接下来尝试猜测答案,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
活动二:动手设计,激起兴趣
首先创设这一教学情境:为了美化学校环境,学校要在操场的东侧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旁种树,每隔4米种一棵,然后提出问题:一共可种多少棵树?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初步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将自身的设计方案带到小组中交流,在合作时,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变抽象为形象,就得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经过交流后,选择小组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当每个同学都了解了这三种方案后,教师再逐个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第一种方案“两端都种”,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是棵数=段数+1,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再经过教师的提炼,得出“两端都不种”这两种方案中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个复杂问题通过画图,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小学植树问题说课稿】相关文章:
2.植树问题说课稿
3.植树问题说课稿
8.植树问题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