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各位评委老师: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说课稿

  大家好!新课程以来,我一直在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自主、合作、探究的之路。在课堂上我曾尝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实际情况是:课堂秩序很混乱.学习效果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为了获得答案,我以《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为例大胆再做一次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金三角”:

  (备注:生、学情差别;重难点确立依据;)

  第一部分:“金三角(三维目标)”的建构

  1、基本资源B:本单元内容+该课内容和作用

  2、重要资源C:教情+学情+生情

  3、教学依据A:《课标》《指导意见》+学情等

  综合1、2、3得出“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在教科书基础上,结合课外资料及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19世纪初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通过对背景及影响的研究,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先阅读高中语文读本中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如《巴黎圣母院》节选,以及课堂中一些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代表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全面而形象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堂上,由教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自身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体会当时文学艺术家门创作的心境,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去理解文学艺术作品。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19世纪初期众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掌握,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注意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及特色的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以及对理想及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如高一语文必修三普希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囚徒》及语文必修四雨果《巴黎圣母院》的节选)及影视作品、媒体资讯等,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已有初步的接触,但学生对浪漫主义的含义,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背景与其特点和影响都未理解掌握。所以本课着重引领学生去分析浪漫主义文艺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1.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2.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确立依据是只有了解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作品才能理解文学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

  难点:结合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并进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

  确立依据是只有理解了原因,才能认识影响(即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是由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此处理论性强,而高一学生在世界历史尤其是文艺方面储备不足,抽象思维水平有限,学习中困难会较大,因此,我第二部分对重难点的突破做了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突破重、难点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新课改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教师教学方式灵活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本着“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比较高昂的状态参与和探究《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如何让19世纪初的历史再现,进而拉近到学生身边,并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为出发点,)对教学过程做以下设计:

  突破重点一:浪漫主义文艺中的代表

  通过展示当时的欧美作品来概述“世纪儿”的“性格特点”

  突破重点二:浪漫主义文艺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视图教学激发兴趣,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从19C初的生活环境诠释“世纪儿”性格形成的原因

  “世纪儿”的社会影响(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突破难点:分析社会发展是文艺作品的母体

  情景设置,合作探究法,通过对重点的突破进行总结。

  【具体教学思路】

  “世纪儿”的斗争

  ————寄《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本节课我将19世纪初文艺作品痛斥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自由等特点整合塑造成一个孤傲、狂热、浪漫的“世纪儿”形象。我之所以如此称呼这类人,是介于19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文学典型。

  我以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来诠释“世纪儿”少年期负有的激情和迷惘、以“拜伦式英雄”的形象来描述“世纪儿”成熟期的壮烈和追求、以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来定格“世纪儿”暮年的安详与欢乐;

  如此安排教学,把浪漫主义特有的叛逆和斗争付之于具体的富有生命的作品中体现,又彰显了历史发展是文学艺术的母体。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三个部分:

  一、通过展示当时的欧美作品来概述“世纪儿”的“性格特点”

  如叛逆——反封建;斗争——为民主、自由

  1、世纪儿歌德讲述“有个少年他叫维特”,学生概括性格特点:

  (学生自由选取和讲述)

  2、世纪儿拜伦讲述“他已成年,名字叫恰尔德·哈罗德”,学生概述性格特点:

  (情景剧合作《拜伦在希腊》)

  3、世纪儿贝多芬讲述他的《交响曲》学生概述性格特点:

  (材料呈现:文字材料、视频音乐、图片,再设置递进的问题)

  如:这种性格特点是怎么形成的呢?(人物的性格除了先天遗传,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进入二)

  二、从19C初的生活环境诠释“世纪儿”性格形成的原因

  视图教学激发兴趣,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1、政治背景

  2、经济背景

  3、思想背景

  三、“世纪儿”的影响:“民主”

  (对社会:政治:反封建斗士,追求民主和自由,推动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工业革命思想文化:19世纪初浪漫主义为主流)

  思想升华:民主、自由。

  作业设计:三个梯度,学生自选

  反思总结:以“世纪儿”为主题,可将散杂乱多的作品以共同的灵魂即反封建,为民主、自由斗争来贯穿,以介绍当时作品(包括文学和音乐)来了解“世纪儿”这类人的特点,以分析“世纪儿”这种性格的成因来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以此升华“世纪儿”这一课的精神——受封建压迫,为“民主”斗争,体会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但是,我深知 “十年磨一课”,在课堂上摸索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我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