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前期深思考、教学过程讲策略、效果预测促达成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前期深思考
思考一:读教材、读学生,为实施“主导”、落实“主体”做保障。
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一单元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上“由线到面”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能力,喜欢操作、乐于探究。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思考二:定目标、定方法,为实施“主导”、落实“主体”打基础。
我们结合本学段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格子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我们将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感性认识,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同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讲策略
为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环节:(1)谈话引入,明确目标;(2)趣味游戏,激发兴趣;(3)充分感知,合作建构;(4)联系实际,达标检测;(5)结合目标,总结提升。下面我就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具体阐述以下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课上教师采用谈话引入的方式,提出了:“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目的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第二环节:充分感知,合作建构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做到:让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我们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发现教材是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感知概念。但我们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所以我们适当调整了认知顺序。把游戏中的素材当做学材,()抓住“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引入对平面图形面积的认知。又运用观察、重叠、比较的方法,突破了对封闭图形的理解。这样顺学而教,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学生对面积的概念逐渐清晰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这一环节我们采取“合作探究”的有效措施,给学生提供充分合作学习的空间。学生根据合作要求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全班汇报的过程中优化方法。教师顺势引出“数格子”的方法,再通过比较6个格子和12个格子的图形大小,使学生意识到:只有统一面积单位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这节课的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先扶后放、教学合一”的有效策略。在“量一量建立认知,找一找形成表象,测一测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学生掌握了这种“量、找、估”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利用类推思想认识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目的就是让教法成为学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效果预测促达成
为了预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们认为本课运用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1.以学定教,为学而教。本课教学关注并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基于经验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2.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经历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学习方法、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3.回顾反思,再次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促使学生养成追问的习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更多新知的心向和愿望。
以上是我们的教学预案,许多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方法,都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这就需要教师读懂课堂,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为“主体”而“主导”,以学定导,和谐高效的课堂才能真正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