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学设计(6)

时间:2021-08-31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7

  一、导入

  我们四年级时学习了《普罗米修斯》,被他那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的大科学家——富兰克林,一起学习课文——《天火之谜》。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出示:

  雷暴毙伤拴攥住颠簸钥匙纤维

  这组词语特别难读,谁来试试看?

  齐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

  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自由读——指名读

  4、“无稽之谈”是什么意思呢?不要着急,徐老师查了字典,“稽”的意思是“考查、考证”的意思,现在你能来说说“无稽之谈”的意思吗?

  5、有些词语,理解了这个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就能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来来说说“安然无恙”的意思呢?(现在形容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四。

  7、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三、再读课文,理解实验

  1、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6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试验过程,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富兰克林做试验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

  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的风筝与我们平常见过的风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课件出示: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

  3、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组合这些东西,作者分别用了什么动词?

  出示:拴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4、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5、这是一只奇怪的风筝,每一个实验器材都有他独特的功能,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处?

  课件出示:细铁丝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导电的,铜钥匙是用来感受电的,丝带是防止触电的。

  6、你能根据屏幕上的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板书:知识丰富或考虑周到)

  7、福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除了周密的考虑够了吗?还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边读边思考。

  生:需要勇敢的精神。

  这个实验危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再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预设1: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出示对比句: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一根根都竖了起来)

  可是在福兰克林看来,这“怒发冲冠”般的纤维却一点都不危险,不恐怖。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从这个“!”你读出了什么?(激动、惊喜、兴奋)

  那你能读出这份危险和福兰克林的激动吗?

  朗读指导:我看到纤维竖起来了一点!

  这次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起来了!

  我仿佛看到富兰克林激动的样子了!

  预设2: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此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危险吗?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实验阿,曾经就有人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被雷击倒了。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呢?

  是啊,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富兰克林不怕牺牲。(板书:不怕牺牲)

  此时此刻,福兰克林已经完全不顾这份危险,完全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悦中了,想一想除了“欣喜若狂”,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那能不能把“欣喜若狂”换成这些词语呢?

  是啊,“欣喜若狂”更能表达此时此刻富兰克林的心情。

  想象一下,富兰克林当时会高兴得怎么样?

  朗读指导:你欣喜了,可是还没有到“狂”。可以加上你的表情和动作。

  8、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面对科学的真理,那些曾经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设计理念:

  按照‘阅读教学的模式”,重视学生课前的预习,充分利用“预习导航”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精简教学环节,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雷暴的可怕以及富兰克林毫不畏惧、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3、根据“预习导航”以及课后习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雷电的可怕以及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根据“预习导航”以及课后习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的善于观察,勇于探索。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解读雷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生质疑。

  通过预习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 (1)“天火”是指什么?(板书:雷暴,提示“暴”的字形与“爆炸”的“爆”区分)课文中有一段关于“雷暴”的介绍。

  出示课文第一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指名读,指导读通读顺。从这一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雷暴的可怕。

  小结。正因为雷暴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神秘,是一种恐惧,所以人们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想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人们无法认识到雷暴的本来面目,于是人类就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想象出了雷公、电母这样的天神。齐读第一节。

  预设:(2)谁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团?

  (板书:富兰克林,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齐读这个名字,知道富兰克林吗?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过渡: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一)、 检查预习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爆炸 冷嘲热讽 毙伤 揭开 拴住 钥匙 颠簸

  (1)学生读。

  (2)仔细观察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重点是“揭”和“颠”),学生描红。

  2、出示词语:

  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读正确:指名读,齐读。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3、交流“预习导航”第一题和第三题。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品质

  1、课文的重点是第二段,那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察——推测——实验)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一则伽利略的名言:(学生一起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课文哪一段介绍了他观察、推测?默读这一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1)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学生找到句子(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说说自己的理解。引导体会“很多”等词语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体会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提醒注意:三个“都”)正因为做了细致的观察,所以才做出了大胆的推测——

  指导朗读。

  (2)富兰克林敢于挑战、勇于探索

  (预设1)学生说自己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读了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味道?——人们在责备富兰克林,读好句子。(仅仅是责骂吗,还有取笑,人们会怎么取笑呢?出示词语“冷嘲热讽”这就叫“冷嘲热讽”)。

  (预设2)他的推论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为什么难以置信?“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想象人们会怎么取笑他。

  出示富兰克林身世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读上面的话,边读边想象人们嘲讽富兰克林的话语。(点出为什么写人们的取笑,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

  富兰克林的父亲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两年书就辍学当了学徒。从12岁起到他大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以后长期从事印刷工作。

  面对嘲笑,富兰克林的决定是——从中你看出什么?

  齐读第3自然段。

  四、巧妙过渡,布置作业

  1、过渡: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富兰克林动摇了吗?他决定——

  富兰克林是怎么样通过“风筝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的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3、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