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3、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2、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

  植物

  无性繁殖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7

  克隆之谜

  培育

  造福人类

  挽救

  培植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 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 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 分组交流

  1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 出示要求:

  a)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 表达真情实感;

  c) 认真听,进行评议。

  3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 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l 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l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l 精彩回放

  1 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 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l 习作与评议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 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 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l 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l 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l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 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5 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 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l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 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 游戏:成语接龙

  5 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 )一毛 对( )弹琴 如( )得水 ( )死狐悲

  杯弓( )影 ( )毛蒜皮 ( )立鸡群 指( )为马

  为( )作伥 车水( )龙 万( )更新 门可罗( )

  ( ) ( )点水 顺手牵( ) 哀( )遍野 抱头( )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