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①——④①——⑤②——③②——④②——⑤

  想2+2+2=62×33+3=6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2种饮料、4种食品)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出8种不同搭配的饮食。)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破解密码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点击数学乐园)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9、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学生对数学有序地进行排列。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