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4)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xx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科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的不供给呼吸的实验,增强学生 关 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2、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提问):人和其他动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么气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么气体?若没有这种气体,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学生阅书P85- 86并回答)

  (引入):从阅读知二氧化碳对于生命活动的作用是无比重要的,哪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学生操作):

  (1)向已平衡的两纸袋中一只倾倒二氧化碳

  (2)振荡连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两只锥形瓶

  (3)向学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阅书:P86-87及89干冰的妙用。

  学生讨论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总结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 (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3)易溶于水 (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学生实验):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必须慢慢倾倒)

  问:

  (1)二氧化碳可以倾倒说明什么?

  (2)蜡烛依次熄灭又说明什么?

  阅书:(引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归纳: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通常状况下不燃烧(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持燃烧(不象氧气)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的两只集气瓶内分别放入两只动物

  问:为何空气里的活着而二氧化碳里的不活呢?

  讨论归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不象氧气)

  设问:如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应该怎么办?

  (阅书P87,讨论并加以演示)

  (展示):两个集气瓶,其中一只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个是空气,来模拟两种菜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能进,哪个不能进?

  第2页

  (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向其中一只通二氧化碳,并和另一只试管作比较。

  讨论:(阅书P87-88)为何会产生上述现象?

  板书: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