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3)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课件—图一)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课件—图二)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课件—框架图三)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图四)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图六)

  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图八)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图九)

  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课件—音乐)

  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如果这节课能够刘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谢谢大家!(课件—图十)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敬畏自然》是严春友写的一篇文章。该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教案设计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起来学习下!

  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树立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速读文章两遍,把握文意。

  ②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③学习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①可以用爱护自然的警句、格言导入。

  ②也可以用大自然受损的图片资料导入。

  ③也可以用类似“罗布泊消失”的自然现象导入。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敬畏自然

  目标: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2.感知内容

  ⑴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同位相互交流识记,如: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⑵反复阅读文章两遍,初读可以自提问题,再读可以圈点勾画写下感受,理解评价。

  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进行课堂交流。交流之中,学生可以互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而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如:

  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⑶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讲观点还要学会讲根据,可以用文中的话理清因果,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后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②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我们整体感知到人类应该敬畏自然,敬畏,就是敬重又畏惧,敬畏就是爱护。人类要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时刻刻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类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观点,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读者明理呢?

  2.自主探究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提出质疑见解,学会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可以将各小组讨论题集中归纳,如:

  ①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②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③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④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可以互动式参与讨论,学生可以说,教师帮助引导归纳:

  ①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②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的方法,最后引出中心也是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从智慧--生命--敬畏自然与生命。

  ③也许印象最深的写法有对比、有拟人、有反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读一读,并比较一下用法的不同,从中看出用对比、拟人、反问的妙处。

  ④文中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可联系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二)做一些反思和理解。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一些看法,教师引导评价就可以了。

  体验反思

  1.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学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举例说明?

  2.对于作者否定“征服自然”、倡导“敬畏自然”的观点,自己持什么态度?赞同呢?还是有其他观点?

  3.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同学交流“人与宇宙”的资料或看法。〖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讲述,也可以另立题目讲述,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并延伸文章内涵,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拓展延伸

  1.比较学习郭牧华的《敬畏头顶的星空》、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

  2.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专题讨论,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爱护自然

  严春友

  人类生命 与大自然 对比

  人类智慧、自然智慧 拟人

  自然智慧、宇宙生命 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