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理清思路,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对本文中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的语句的品读把握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

  3.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实验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大烧杯、鸡蛋、盐、水。观察鸡蛋的沉浮情况,然后请同学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沉浮的原因,要求语言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二、引导初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正音、辨字、辨词。

  游弋谕安然无恙大惊失色执迷不悟家眷不逊于

  干涸寸草不生艳阳高照塌陷告诫改邪归正

  2、下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路,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引导学生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什么和想知道什么?学生读课文,可一人一段。

  3.学生复述课文,男女分组各出一名同学进行复述比赛。

  明确:

  说明对象:死海。

  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死海的形成: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三、整体感知

  1.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死海的海水有何特点?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速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学生说明如此划分的理由)

  第一部分(1~4):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5~6):介绍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7~8):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

  四、总结扩展

  可让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1.死海最终会不会死?

  2.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本文中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的语句的品读把握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

  2.体会数字说明在文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文中故事导入。请同学分别复述文中两个神话故事。

  1.罗马狄杜的传说:死海的表面特征——浮力大

  2.先知鲁特的传说:死海形成原因——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二、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问题:死海是怎样得名的?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

  明确: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

  提问:人为什么不会死?以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从文中找理由。

  明确:(浮力大)为何浮力大?(含盐量大)为何含盐量大?(特殊的地理原因)。

  此处引出对于“浮力大”、“盐度高”以及数字说明的分析。

  三、死海“浮力大”、“盐度高”的独特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①地形特点②化学成分(矿物质很多)③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四、学生集体朗读第7、8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死海?

  五、总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拓展:假如你是环保公司的董事长,通过招标你公司获得了死海的开发权。你将如何开发利用并保护死海?

  七、布置作业:1、作实验,用一定量的白糖倒入大烧杯,观察鸡蛋的沉浮情况。与课前所作实验进行对比,将两个实验的过程详细说明,并探究为什么?

  2、目标检测中《死海不死》部分。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2.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3.《死海不死》教案

4.死海不死作文400字

5.关于死海不死教案

6.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7.死海不死教案范文

8.《死海不死》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