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四)、分析本文集中写景的段落(3-11段)

  1、(磁带录音诵读)大家顺着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并解决两个问题:

  (1)、圈起呈现色彩的词语。

  (2)、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2、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点拨: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这在“自渎提示”第三段前半部分也有点到“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这就点名了“时椙闂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 ?/FONT> 以情驭景 ?/FONT> 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3、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暗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4、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5、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6、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