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1-08-31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名著佳篇时,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语言文学美和蕴含的道德情操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陶冶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下面就是我教学《草原》一文的点滴体会。

草原教学反思范文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小争做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基于此,我教学本文,采取读的方式。

  一、初读,了解美。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分段,并加上小标题。

  二、精读,理解美。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作者抓住“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来写的。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天很美,抓住“蓝”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碧”的语句,仔细品味。“平地是绿的,小丘是绿的”,“无边的绿毯”上羊群还为它“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也不知是谁带的头,师生们一齐唱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三、选读,感悟美。

  情待客那一段,当他绘声绘色地读道:“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说完,还响响地咂咂嘴。“还有手抓羊肉,我从没见过。”更新鲜的是吃饭时,“还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学们纷纷表示:“放暑假,我动员爸妈一起去草原旅游,亲口尝一尝那些我没见过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个影。”“我要去学摔跤,蓝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会疼。”……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四、活读,仿写美。

  老舍先生用他匠心独运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草原美景图。同学们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读其中某部分,然后就向先生学习,仿写一个美景片断,题目自己拟定。学生们热情很高,拿出纸笔尽情挥洒。有位学生绘下了一幅小河美景图:我的家乡在芦溪,那里有一条迷人的小河。它养育了两岸儿女也给我和伙伴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记得我小时候,随爷爷、奶奶住在乡下,常到小河边玩耍。河水清可见底,它终日喝着歌欢快地流淌着。偶尔有几只大白鹅游到河里,都像给绿色的河面上绣上了几朵大白花。在轻漾的河面上,一只小船驶过,船尾留下道道水痕,渐渐扩散开去,立刻打破了水面的平静。

  夏天,小河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伙伴们来到河边,小挂一脱,裤子一扒,扑通“一声扎进水里。有的像泥鳅一样在水中穿梭来往,河面溅起朵朵浪花;有的三五成群打水仗,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游戏。……

  多美的孩童戏水图啊!

  还有一位学生描绘了一幅人猴和睦相处图画: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到峨眉上观猴子。猴山上猴子真多呀!大的、小的,老的、幼的,有的站在树上龇牙咧嘴,有的在丛林中奔跑,有的在树枝上倒挂金钩,更有大胆的,竟敢拦路索要食物,大有不给食物休过此关之意。看,有一只猴子冲着我奔来了,我连忙学着**的样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壳花生放在手掌上喂它。说来也怪,这只猴子不但没有抓咬我,而是很讲文明。它不慌不忙地拿起一颗花生,咬开壳,吃完再拿一颗。……爸爸抓住这绝好的时机,“咔嚓”一声,留下了珍贵而美好的一刻。

  多么和谐的人与动物关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