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教学案例与反思(2)

时间:2021-08-31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通过小学的《自然》课及生活中的多种传媒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没有确切地理解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等较为理性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多是处在十三、四岁的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强,他们好动、好奇也好学,但是认识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积累,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但抽象能力发展不够完善,对他们的要求应该具体而明晰,并且难度不是很大,否则易使他们感到难以完成而放弃。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他们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但还需要教师在关键处及时恰当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得以顺利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应了解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并加以整理的能力;有独立完成部分具体资料搜集和小组协作能力;对相关资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并形成见解;有展示成果、交流沟通的等能力。

三、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为主,加以课外资料准备。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生物圈”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的资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思考与辨析、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对“生物圈范围”的学习,教师可设置一道讨论题:地球的哪些地方有生物?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弄清楚地球上的哪些地方有生物,然后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是本节的重点,这对诠释“家”的含义很重要。教科书提供了六幅图片,教师可多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然后进行总结,再结合教材的资料分析阐述答案。教师还可以用反面的事例来引导学生讨论,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月球上没有生物,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从反面说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目前人类只有生物圈一个家,我们应该爱护它,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让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各种途径以及资料的各种形式,了解把众多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必要性。为此,教师可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收集有关生物圈范围的详细资料,教师根据资料收集和分析整理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资料分析,交流讨论,并尝试将理论联系实际。

  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