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老师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教学反思范文(3)

时间:2021-08-31

案例反思:对于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以权威的态度强迫学生接受,假设这样的话,学生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教师,应该充分作好课前的准备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提出么样的问题?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某个现象、某道题目,并从中让学生获得对新的知识点的掌握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假设自己在授课前准备不充分,可能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充分体会到课前仔细备课、分析学情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看成灌输的容器,他们是有很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群体。

学生反馈: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研究的比较透彻,也充分理解了为什么说“在白天一定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的含义了。同时对于温度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本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高三后半阶段的复习中,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总是能够想起这个知识点。

案例三:关于一道试题的探讨?

情景再现: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多倍体,起作用的时期、细胞停留的时期分别是( )

  A.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B.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C.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前期 D.有丝分裂的间期和中期

  学生选择A、B、C的很多,然后我请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选择A、B、C选项的学生都说出一个共同的理由,秋水仙素作用于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所以作用于前期。但是至于秋水仙素到底使细胞分裂停留在哪个时期,回答的学生都明显底气不足。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很难清晰化的一个概念。为了使学生理解,于是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考虑。

  问题1:划分前中后期依据是什么?

  问题2: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会排列在赤道板吗?

  问题3:着丝点分开需要纺锤体的牵拉吗?

  问题4:着丝点分开是否就意味着染色单体分离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了,然后我说出自己的观点:前期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不能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不能形成中期的特点,应该停留在前期;没有纺锤体,染色体还是可以继续螺旋化变粗,达到中期最明显、最清晰的形态,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形成中期的特点;进而由于着丝点自动一分为二染色单体转变成染色体,而着丝点分离后染色单体并没有分开,不能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不能形成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特点,故停留在有丝分裂中期。

  学生都能理解我所说的内容,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我当时的处理办法是理解了这个现象,知道了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就可以了,不必要去追究秋水仙素到底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什么时期。假设要确定的说一个时期,我更加赞同分裂期,毕竟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都是我们人为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