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及反思

时间:2021-08-3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及反思

  【情景说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如何让学生走进遥不可及的伟人,聆听伟大人物心灵的翅膀飞翔时发出的轻响,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篇文章重在让学生在边读边思的语言学习中获取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好吗?

  生:我是为了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读书的。

  (全班大笑。)

  生:我是为了上大学而读书的,我爸爸妈妈都是工人,他们希望我考上大学超过他们。

  生:为了赚大钱而读书。

  (哄笑。)

  生:为了找好工作而读书。

  (默许。)

  生:老师,我是为了当科学家而读书的。

  (投以敬佩的目光。)

  师:同学们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理想,有的人的理想很现实,有的人的理想很崇高。是啊,“志当存高远”,我们青少年只有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立志学习,长大了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造諨于人类,才是我们真正读书的目的。

  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周恩来跟你们一般大小时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位伟人吧。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自然就引出了每个孩子的心中的真实想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话,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训练学生思维。话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中,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想,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主人公的兴趣,这对学生阅读文章内容,感悟全文主旨作了很好的铺垫。

  〖片段二

  师: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闯入了租界?

  (学生阅读课文1~7自然段。)

  生:是伯父说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阿!”

  生:是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奇心: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生:是伯父说的“中华不振阿!”

  生:是周恩来干任何事都喜欢思考的性格:为什么中国人都不能到那儿去,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得很仔细,也很善于思考。谁能说说你从少年周恩来身上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从小就有好奇心。

  生:发现他很喜欢思考。

  生:我发现他很大胆。

  师:我们从少年周恩来身上受到了什么启示?

  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生:要勤于思考,亲自去弄清原因。

  生:我也要像周恩来那样,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问题。

  〖教学反思

  教育无痕。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生阅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建立起人物印象,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品质来同化自己,实现有意义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引导位置,而学生却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边读边思,完成自我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一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学会做人”。

  〖片段三

  师:请同学们阅读8、9自然段,周恩来闯进了租界后,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用精练的语句加以概括。

  生:周恩来看到租界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外国行人肤色各异;中国巡警耀武扬威。

  生:还看到了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亲人的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受到中国巡警的训斥,而肇事的洋人却在一旁得意洋洋的情景。

  生:周恩来想起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也真正体会了它含义。

  师:“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生:中国巡警自己把自己不当人。

  生:中国巡警把同胞不当人。

  生:中国巡警把洋人当人,把同胞不当人。失掉自尊。

  生:中国贫穷、落后。

  师:是啊,落后就要挨打。

  师:文中写道: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大部分中国人对那些没有志气的中国人是恨之入骨的。

  生:说明围观的中国人也在暗暗发誓:我们要报仇!

  生:说明围观的中国人都是爱国的,都是有志气和有自尊的。

  师:这时的周恩来又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阅读10~17自然段。)

  生:周恩来想到了一定要好好读书,把这些洋人赶出租界。

  生:周恩来想到了一定要振兴中华。

  生:周恩来想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让我们一起用同样清晰而坚定的声音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话吧。

  〖教学反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道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机的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幼小的心灵里,少年周恩来听到了,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给民族带来的屈辱。 那么我们的学生也应与文本互通心灵的灵动世界,他们也在一次感受主人公的身临其境中,心灵一次又一次受触动,他们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终于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声,这种感情是不请自到的。因此,相机激励学生满怀激情而又情不自禁地呼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水到渠成的。

  〖片段四

  师:少年周恩来在十二三岁时,就立下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请看课件,诗配画。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教师讲解写作背景及诗的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今后有什么理想和行为呢?

  生:我从现在起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教导

  生:我也要像周恩来一样,出国继续学习,学成回来报效祖国。

  生:我也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长大了像杨立伟那样,翱翔于祖国的蓝天,为祖国争光。

  师:就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经过不懈的努力,让理想之树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开花结果吧!

  〖教学反思

  春来发几枝。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想与思想撞击的智慧之花就这样在课堂上竞相绽放。学生读书的目的,在这种思想的渗透中、灵魂的净化中得到提炼和升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空洞无力的说教,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语文学习的殿堂。

  【专家点评】

  语文课在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要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教师要巧妙地把“金针”度与人。上课伊始,学生对于读书的目的认识不一,甚至可以说是功利的、浅薄的,但老师此时并不是以大道理来强压他们,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创建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直至课的尾声,学生的思想、灵魂得到提炼和升华。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空间,是师生生命发展的场所,是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阵地。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能识其道、明其理,感其情、动其衷。

  应该说,不论是案例,还是反思,都是一幅鲜活的画面,一首优美的诗。但案例的反思在深入文本、叩问心灵、带来心灵的震撼方面稍显不足,另外若能在教学方法上更灵活多样,更注重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就会取得更佳效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及反思】相关文章: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及教学反思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及反思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反思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范本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片段及课后反思

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学片段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