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篇一: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讲了唐老师带领一年级一班的学生到植物园参观,中午吃饭时同学们乱扔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了垃圾,旨在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反思个人行为,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本课教学努力做到与学生生活相连,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并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说:“我们班的值日生在教室里捡到了两块橡皮,请丢失的同学到老师这儿来认领。”然后揭示课题,刚才老师说的就叫“失物招领”,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从学生日常的班级生活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首先,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尽量读对课文,读通句子。使学生感受到读准字音很重要,借此让他们在课文中寻找并认识生字。其次,让学生自由识字,后请小老师带读,接下来去掉拼音读,到果园里摘苹果等形式,通过不断复现生字,达到巩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记忆字形,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重在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识字的方法,并提倡方法多样化,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这时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比如说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生字教学实施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再读课文,自主发现

  学生自由读文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给小伙伴提一个问题,在你的问题中可以用“什么”、“为什么”或“怎样”等词。教师相机引导,梳理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习本篇课文的线索。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学会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指导朗读,对话交流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4小节后,自主交流在这几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用“准备”说话。鼓励学生说一些与众不同的句子。接着分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学生自主交流阅读的体会、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说话训练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学习第5-8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抓住同学们的表现,读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启发情感,指导朗读。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请试读课文。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又怎样?请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通过给学生读、问、想、说的自由时空,充分解放儿童,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中,让他们朗读、思考、想象、感悟语文,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堂课下来,感想颇多。对于识字教学,我们发现,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教学中我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汉字,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汉字。识字量大了,如何巩固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学,我发现小学生对趣味识字这环节很感兴趣。在游戏中,在玩中识字,让他们感受到识字的极大乐趣。

  篇二: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失物招领》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课文里却被称为是“失物”。课始,我拿出课间学生在教室里捡到的橡皮跟铅笔问:“这是谁掉的?请你来拿回去。”随即揭题,刚才的就叫“失物招领”。我从日常的班级生活入手,不但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题意。

  在出示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问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他们的呢?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们质题的内容。于是,我让孩子自己带着提出的问题,在读中自主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当读到“那几位同学脸红了”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脸红?如果你就是那其中的一个,你又会怎么做呢?下次我们去春游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在拓展延伸时,我安排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如果有,该怎么做?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从课文再回到生活,让孩子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垃圾的处理问题上,认识很粗浅。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停留在把垃圾捡到垃圾箱,不随便扔的成面。

  篇三: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把语言训练列入教学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用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在引导孩子感受植物园的美丽时,让学生用“很——很——”说短语,说句子,让学生在运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词短语重叠后的表达效果——既表示强调,又增强了生动性。在理解“失物”在课文中的意义时,把词语和标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顺带领悟引号的一种用法。“会心”一词不仅放在句中,而且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去理解,这样显得更为亲切自然。发展思维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探究唐老师和张爷爷发出会心微笑的原由,设想他们的谈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主旨,也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

  本课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如,当我要求学生们再读一次课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是:“课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花生壳等。” 《失物招领》这一课中的“失物”其实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要让学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课的重难点。当揭示课题时,学生回答错了,明显的是把“失物”与“食物”混淆起来了,而物品在这里并没有及时纠错,把“食物”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来朗读辨析。因为揭示课题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与课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本节课自始至终朗读占的比重太大了,这应该是过分尊重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但以读为本不是只以朗读为本,更不是以“大声朗读”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姓“语”、姓“文”,课文中如“植物园很大很大,花草树木很多很多”、“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不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喊:‘唐老师,我没丢东西!’”等都是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可以让学生从中读出韵味、悟出方法、模仿说话、学着写话,从而让读为理解感悟、学以致用服务。朗读是必须的,但在以后的课堂上也应该定一个不变的练习环节,让孩子们更全面、实在地面对“语文”。

  篇四: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这是一年级下册三单元12课《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让学生感感悟我们肩上环保责任的教学。本课教学把语言训练列入教学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用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在引导孩子感受植物园的美丽时,让学生用“很——很——”说短语,说句子,让学生在运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词短语重叠后的表达效果——既表示强调,又增强了生动性。在理解“失物”在课文中的意义时,把词语和标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顺带领悟引号的一种用法。“会心”一词不仅放在句中,而且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去理解,这样显得更为亲切自然。发展思维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探究唐老师和张爷爷发出会心微笑的原由,设想他们的谈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更解本的主旨,也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

  本课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如,当我要求学生们再读一次课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是:“课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花生壳等。”《失物招领》这一课中的“失物”其实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要让学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课的重难点。当揭示课题时,学生回答错了,明显的是把“失物”与“食物”混淆起来了,而物品在这里并没有及时纠错,把“食物”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朗读辨析。因为揭示课题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与课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本节课自始至终朗读占的比重太大了,这应该是过分尊重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但以读为本不是只以朗读为本,更不是以”大声朗读“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姓”语“、姓”文“,课文中如”植物园很大很大,花草树木很多很多“、”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不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喊:‘唐老师,我没丢东西!’“等都是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可以让学生从中读出韵味、悟出方法、模仿说话、学着写话,从而让读为理解感悟、学以致用服务。朗读是必须的,但在以后的课堂上也应该定一个不变的练习环节,让孩子们更全面、实在地面对”语文“。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2.课文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

3.失物招领教学反思1000字

4.失物招领优秀教学反思

5.《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

6.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

7.失物招领优秀教学反思精选

8.《失物招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