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的教学反思(4)

时间:2021-08-31

《所见》的教学反思6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独在异乡,触景生情而写下的一首古诗。整首诗歌所见之处无不触动着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所听之处无不撩动着作者孤独郁闷的心绪。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走进诗歌寂寥惆怅的意境之中,感触一位孤独异客的悠悠思乡情,我想就从这所见、所听入手吧!

多种渠道解疑惑

  堂伊始,让孩子们独自吟诵、有节奏吟诵、全班齐诵,在声声诵读声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领悟词意、诗意。显然,若要领悟诗意,仅靠诵读是单薄的,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借助同伴,最后借助老师理解诗意。这不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具体指导。在此过程中,相机提问:诗人所到之处见到了哪些景物?有梧叶、秋风、儿童、灯火、篱落、秋江等。继而提问:同学们是否能描绘这些景物是怎样的?飘零在空中泛黄的梧叶、萧瑟的秋风、一缕隐约的灯光,稀疏的篱笆等。如此再度深入提问:你能这一幅幅画面中感受到些许什么呢?果不其然,班级中有不少孩子感受到了寂寥的氛围,这就为孩子们走进诗歌意境奠定初步的基调。

情境渲染悟情感

  我试图设计情境,让学生联系上下展开想象。想象眼前凋零的梧桐树叶在萧瑟的秋风中四处飘落,面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想象夜深人静,寒意正袭向诗人之时,可他却看见远处的人家闪耀着一缕灯光,篱笆下闪动着儿童玩耍的身影,料想着儿童正在捉蟋蟀,此时客游在外的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如此一问一答,一一往,学生顺理成地被带入情境之中,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节,我有几点感悟:在语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古诗教学不仅要渲染情境,还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备时要准确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所见》的教学反思7

  《夜书所见》是新课程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九课的第一首古诗。这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而《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借着学校开展的“书香满校园,古诗伴我行”活动之风,班里的孩子大都背诵了不少的古诗名篇,但是这首诗对于部分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阅读方面也许会有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本诗是作者客游在外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三年级的孩子长时间离开家乡的可能性不大,他们对本诗的理解可能会有缺失,因此,我确定了教学本诗的重难点为:感情朗读,理解诗意,悟出诗情。

《所见》的教学反思8

  《所见》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这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诗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捕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中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领悟诗意。教学中作为教师稍作点拔,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