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学反思(3)

时间:2021-08-31

篇六: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解:“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4.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知道1厘米有多长。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理念: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看一看、 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形式,探究知识形成技能。建 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认识厘米的教学是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形式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主要有: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3、用厘米量,学习测量方法。

  (1)书上第2题,掌握测量方法。

  (2)自己动手画已知长度的线段。

  三、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四、 拓展铺垫:“现在能知道桌子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那你知道黑板有多长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我们小朋友每天都伏在课桌上认真学习,那么大家知道每天和 我们相伴的课桌究竟有多长呢?(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

  师:老师发现大家说的结果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比较的标准不一样)

  师:那么要想得到一个统一、准确地测量结果,可以怎么办

  呢?(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师: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二、借助直尺,认识cm

  1、认识尺子

  师:直尺上藏着许多小秘密呢!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一下,把你的发现告诉同位吧!(汇报交流)

  师:为了让小朋友们看的更清楚,老师做了一把放大了很多倍的

  尺子,和你的尺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屏幕上出现放大的刻度尺)

  生:也有数字。

  师:谁能按顺序读一读尺子上的数字?这些数字是从几开始的?

  生:0。

  师:它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生:开始。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尺子上还有什么?(让学生找到刻度线)这些线有长有短,都叫做刻度线。数字在什么样的线下面?(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数字在长刻度线下面)

  师:尺子上除了有数字和刻度线,还有什么?

  生:字母cm。(板书:cm)

  师:在这里读cm,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尺子上哪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 (让学生找到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cm。)用手在尺子上摸一摸,你就能比划出1cm有多长了,试试吧!

  师:能从老师的尺子上找到其它的1厘米吗?指名交流。(出示课件)

  师:细心的小朋友肯定发现了,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也就是每相临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课件出示许多的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在老师为你准备的学具里面也有1cm,它是谁?纸条。为什么不是大米粒?让学生说理由。

  师:像老师这样,将纸条用手指捏住,轻轻拿出来,放进去,拿出来再放进去,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出1cm很短,是呀,我们通常用cm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板书:测量较短物体)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自由发言)在你的手上也能找到1cm,你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cm。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cm,现在,我带你们去尺子王国里转一转。 师:你知道小刀的长度是几厘米?(生说出7cm,汇报想法)

  师:红色线段长度是多少?5cm。你认为数起来容易吗?

  生:容易。当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指着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这第三把尺子上测量的红线的长度是9cm,对不对?(让学生说清理由)渗透“用右面的数减去左面的数”这种方法。

  4、用厘米量。

  师:红色线段有几厘米,谁来估一估?(生交流估计结果)

  师:怎么知道估的准不准呢?(量一量)

  用投影展示学生量的结果,最后集体交流

  师:谁刚才估的9厘米,太棒了!下面再来试一试测量蓝色线段长度。(交流)

  师:课件出示三种量法

  师:瞧!这是三位小朋友测量物体的方法,用手势告诉我对或不对,演示手势,让学生分别判断,并说明为什么不对。

  师: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5、画已知长度的线段。

  师:现在老师希望大家画出一条4厘米长得线段。(展示交流) 师:你是怎么画出来的?(小结画法)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铺垫:

  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本节课,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童话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如是悠扬的和弦。我利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所说的3拃给阿福做的衣服却小了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孩子主动思考探究,使其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