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篇一:《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示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教学中,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念后.再通过称称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体现了“在需要中学”的思想。

  3.运用图片、实物,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集体观察了各种学生带来的秤和配套的教学图片,目的在于,突破难点,加深印象。观察商店物品的重量,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重量的知识。介绍各种称的名称及称量规则;演示称2千克、3千克、4千克等物体的重量。

  教学困惑和建议:

  1.由于学校没有各种秤的教学用具,至使好多称物品的环节不能按计划进行。

  2.教材有配套的光盘可以帮助我们教师突破难点和使一些过程动画化。但学校的电脑又坏了,预先设计的一些播放环节没有能实施,只能改为看书。

  发现问题:学生把生活中的市斤和千克混淆,今后设计教案要加进区别和联系。

  篇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克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去感悟,去体验,去认识。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我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以及猜测等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1.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感受1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教师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索的学习气氛,开展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2. 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块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

  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一定要学好它。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而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自主探究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估计1个2分硬币和一个苹果的重量,学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的孩子(转 载于: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

  4.提供参与机会,延伸课外实践

  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题:让学生借助今天的学习,并根据自己在课前的调查,填

  写表格吗。点击鼠标:出现一幅半开放性的表格。左第一列标示三个项目调查内容、质量单位、数据。从第二列起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前调查任意填写若干内容。再想想用什么质量单位最合适?学生填写,后指名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调查的物品和选用的合适的质量单位。

  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估计后利用教师提供的体重秤、天平等测量工具验证估计,分组活动。最后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进行这样的调查,看看这次你都能估计对每件物品的质量吗?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一直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也努力体现这一理念。一方面,在课堂上提供参与机会把课前的调查进行反馈和实践验证,让学生多多亲历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把课上的调查与估计更进一步的延伸课外,使学生的思维螺旋发展,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千克与克的质量的感知。

  (二)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

  1、授课时间过长,本节课的授课时间超过了40分钟。总结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多,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费了一些时间;二是学生在活动中无用的行为过多,教师要不断的组织教学,也浪费了时间。

  3、课堂的调控不灵活。由于本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很多,教学中教师虽然有意识的提了很多要求,但对兴奋度很高的学生作用不大,教师每进行一项活动都要等待很长时间,应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三)第二次教学策略预设

  根据对第一次教学的分析,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策略的预设:

  1、准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中教学资源的使用目的,这样就可以更合理的对教学资源进行使用、取舍和调换;

  2、对学生进行资源使用的方法指导,明确使用的规则和要求。如要求同一小组同学把物品放到一起共同使用等;

  3、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在使用所选择的资源时,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果出现意外情况,教师应如何处理;

  4、平时教学资源的使用要加强,只有平时多对学生呈现这些教学资源,才会降低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刺激,从而使学生对这些资源从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顺利开展教学。

【《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2.克与千克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3.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4.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5.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6.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7.教学反思范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8.《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