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教学反思8篇(2)

时间:2021-08-31

  分一分教学反思篇4

  一堂课下来,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课前预设的效果没有达到,而且在学生的生成部分,并没有正确引导,导致了出现教学上的失误。

  通过学校数学教师们的评价学习,有几点反思:

  1、课前准备时,没有考虑到将时间妥善安排。所设计的大正方形由于面积较大,加上学生没有掌握快速的涂色方法。整节课从“练习卡”到大正方形的涂色中,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练习与总结的时间变得太仓促。

  2、板书太少。整堂课的板书偏少,并没有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缺少了板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降低。

  3、课堂过渡不自然。新课程标准要求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虽然课堂中安排了许多让学生动手、展示、说话的时间及活动,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但教师没有将这几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完美的衔接,没有体现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4、教师在出现教学上的失误后,并没有采用正当的方法来解决。在进行“试一试”环节时,教师虽及时发现了前一环节“涂一涂”中的失误,但没有采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而是过于直接地指出。在学生进行思考“涂一涂”时,教师又急于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试一试”中,部分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好“试一试”中出现的数学知识。

  基于以上几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改善。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堂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以便可以从容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要安排好数学活动的时间,使得它能够贯穿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2、注意板书的书写。板书起到的作用不能忽略,一堂成功的课堂应该懂得利用板书使用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

  3、注意各知识点的过渡与小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课堂才能呈现出生机活力。有了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转移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并牢固地掌握。课堂小结能使课堂中所学的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把凌乱的知识点总结,并装入大脑。所以课堂小结做得好,课堂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分一分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小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了解在平均分一个物体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该怎么办?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教材中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半,怎样才能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分数,不会觉得是老师硬塞给他们的呢?怎样在这样的概念课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做法】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半个)

  2、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吗?学生通过“画一画”来表示一半,并解释了图的含义。

  3、除了画图,我们还有没有更简洁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呢?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数来表示?(0.5)还有没有?你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个数?

  学生出现了2.5,原因是把一个苹果当做5,一半即是2.5;出现了1,2,原因是“,”表示平均分,1分为2;出现了1|2,“|”表示平均分,等等。

  4、在数学上,我们是用1/2这个数来表示一半的。猜想1/2的含义,每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经过冥思苦想后得到的答案,再跟老师的讲解做对比,找出不的地方,印象会更加深刻。

  5、举出生活中1/2的例子。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反思】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学生大多数都画了一个苹果、一个圆、一个心形等等,涂出它的一半,图的含义解释的很合理。下面“你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个数?”是这节课的重点。如果这节课不经过学生的创造,硬塞给学生一个分数,必然会觉得很突兀。翻阅教参,其中提到“要让学生经历从运用自己的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

  课堂中学生们反应很活跃,创造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数,只要解释的合理,我就给予了肯定。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如果在“创造分数”这部分花费充足的时间,学生通过充分地想象、发明,发散学生的`思维,再引出数学符号,对后面分数意义的理解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本节课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的表达出分数的意义。

  对于小数、分数、面积等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直接告知给学生,看起来很节约时间,但是没有通过思考得到的知识,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授之于渔”,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我们要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逐步渗透给孩子的。目前一部分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应做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分一分教学反思篇6

  入学才一个星期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本节课让学生把一些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采取教、扶、放层层递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感知分类的好处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再给定分类标准让孩子分一类、分两类乃至分三类;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如夺红星、闯关等,激励孩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这节课中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也让我看到了一些问题,如:

  1、学生容易出现漏分和重复分的现象。

  2、个别学生分类标准不固定,同一题一会按颜色分,一分按形状分。

  3、学生说分类标准时,能感知标准,但不能用语言表达标准。

  针对问题我思考如下对策:

  1、教会学生每次按一类逐个去找,只记一个目标。

  2、提醒学生按颜色不同分,就不要去看形状,讲清怎么固定分类标准。

  3、可以找不同,确定分类标准,再学说,同桌互说,力求每个孩子都能完成说标准的过程,教师同时多提问,多指名进行强化。

  之后的练习教学时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指导,学生出错现象大量减少,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