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怎么写?通过此次的教案,让学生们让学生们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资料,欢迎阅读!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所涉及。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初三学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于是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证实分子的存在: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们人类用肉眼看不见,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为了说明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具体的数字感觉枯燥,效果差。通过多媒体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分子自我介绍,这样学生兴趣高,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

  3、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分子和原子这么小是静止的还是不断运动的,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发现A烧杯中液体变红,这种好奇现象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借助多媒体模拟氨分子运动扩散过程,展现宏观现象的微观过程,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4、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和原子除了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为了让学生清晰的明确这一点,我安排了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动画,生动形象的动画,有利于学生理解分子的间隔。

  5、总结拓展、回归生活

  至此,有关“分子小、分子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此时又我借助多媒体动画,将分子的运动、分子的间隔的性质,进行拓展,让学生知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会加快,分子间的间隔也会加大。随后我投影一些生活常见现象的图片时,引发学生思考,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六、课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是微观世界的粒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学起来枯燥、学生吃不透、难点难突破,本节课,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动画模拟,帮助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