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作为新教师,有幸参加泉河头小学和西实验小学的第一届校际联谊。在校长、主任和各位师傅、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周的听课、教研、改稿磨课,过程很艰难,但收益颇多,在课程标准的运用与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参的使用、课本的钻研、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语言的表述、课堂的把控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收获。但尽管如此,对于这一课的课堂展现仍然有很多问题,下面就《将相和》这一课,做以下反思:
一、教学目标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并能为每个故事加上四字小标题;
(3)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面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重、难点)
4、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诵指导(重点)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具有爱国思想;(重点、难点)
3、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思虑周详,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重点、难点)
4、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我是结合,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的本组单元目标,和《语文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语言刻画人物的词句、表达方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二、重组教学内容。
《将相和》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第一课时,我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自学生字词和概括主要内容,为每个小故事加上四字词语小标题,难点是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重点是感悟廉颇所说的话,抓住重点词语“爬”分析词语词性,感受感情色彩,体会人物内心。同时,对廉颇话语的感悟,经过孩子们的辩证分析,体会对人物、事件的评价要从多个角度阐述而不是从单方面定义。同时也为第二课时,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第二课时,通过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来通过分析句子,体会人物形象以及特点。展开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巧排教学结构
我没有串讲三个故事,我设计了“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我先让学生找出不和的体现“廉颇不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职位比廉颇高.。这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探究过程,引领学生弄清三个故事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过人物语言形象的对比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和”。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达能力的训练,以(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探究的过程学生讨论得开始热烈起来。
在学习故事中,我设计有效的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课文怎样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句段,让学生潜下心来静静地默读课文,走进文本,去对人物进行情感的感受并作批注。而在读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性格时,学生则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我没有完全按照我预设的评析顺序,而是随着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学生思维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四、设计读写结合
在“负荆请罪”这一环节,让孩子们体会廉将军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的大将军形象,对于这一感人场景进行拓展,让孩子们在三个情境(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者赵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手下或者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将军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中展开想象,锻炼表达能力,并指导学生们,再将自己的所想进行加工润色整理在成长的足迹本上,与校本的写作特色训练相结合。
我力求希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方向,体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希望上一节扎实、真实、有思维的语文课,但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课堂环节不够紧密,容易被孩子们的答题牵引着偏离课题,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教学效果与我预想的有点距离,我根据学生的学情调节了教学的环节与节奏。未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达到有效性的学习效果,特别是没能让孩子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朗读或演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其大智大勇的特质,感到非常遗憾。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文章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读、议、辩的形式让学生感受。
通过以上方式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以及之间的联系。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基本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学生课堂阅读较少,个别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揣摩不够,没有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气势、神态。今后教学要加大课堂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