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说勤奋》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前几天,我上了《说勤奋》一课,有以下感触。

课文《说勤奋》教学反思

  一、结合事例,突破难点

  教学中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对话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紧紧扣住司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找句子,抓词语,朗读之中贯穿理解品悟,想象,将重点词句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表达相结合,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和课文主题的理解,从而使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的形象深入学生心灵,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让学生牢记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学习第一个事例时,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问“他写成史学巨著仅靠聪明吗?”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总结出靠“勤奋”。勤奋这个词是学生挂在口头上的词语,但真正懂得意思的恐怕不多。老师引导大家精读司马光的两件小事——多读、警枕,得出:珍惜时间就是勤奋,坚持不懈就是勤奋,同样方法从童弟周身上明白:迎难而上就是勤奋。这就给勤奋这个词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在学生充分读懂文中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后,老师又让学生把两个人的事例作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明白:不管天资是否聪明,只要勤奋,都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样的安排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二、预习充分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对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有一些精准的解释,还不时地吐出一些类似名言的句子作为总结,如:

  1、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2、天才就是无止刻苦勤奋的能力。——(英)卡莱尔

  3、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美)爱因斯坦

  4、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美)爱因斯坦

  5、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前苏联)巴甫洛夫

  6、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黄老师

  如果光是能读出或者背出这些名言是不稀奇的,妙就妙在学生能在适当的时候蹦出那么一句两句,说明教师的教学唤醒了学生的一些记忆,让他们对这些高深的语句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课堂还有许多需改进之处,如复习阶段不用讲故事的形式,就能节省不少时间,让下文充分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