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传说

时间:2021-08-31

张九龄的传说

  张九龄是唐代开元年间的宰相。主要活动于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三代。在唐玄宗时期,他担任宰相,事业到达了巅峰时期。下面是张九龄的传说,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就像中国所有的伟大人物一样,关于张九龄的诞生,当地也流传着这样一则民间传说。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某月的一天晚上,刚刚吃过晚饭不久,挺着大肚子的张弘愈之妻卢氏便感觉身体有些不适,肚子在隐隐作痛。所以盥洗之后,家人便扶她回房休息。卢氏本以为躺一下就会没事的,谁知越躺越疼,腹中婴儿似与他为难一般又踢又闹,一时间,她只觉得天旋地转,疼痛难当,不久便昏昏然不省人事。朦胧之中,卢氏看见九只雪白的仙鹤自九天之上飞来,在她家上空来回盘旋。不一会,又一起结队飞集到自己家的庭院,在院中一边舞蹈,一边叫唤不已。她正要走上前去看个究竟,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将她唤醒。卢氏睁眼一看,自己怀中,已躺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男孩,方知自己是在梦乡分娩。

  卢氏醒后告诉丈夫和家人,刚才昏睡之中如何如何。

  张弘愈及全家人都感到很惊奇,觉得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好梦。因为大家都知道,鹤在中国文化中向来被看成是瑞鸟。屈原《离骚》说:“黄鹤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艺文类聚》卷九十,《太平御览》卷九百十六,今本《离骚》无)《诗经·小雅·鹤鸣》篇说:“鶴鸣于九臯,声闻于天。”据《抱朴子》记载,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神异经》上说,西海之外有一个鹤国,男女皆寿三百岁。人行如飞,日千里,百物不敢犯之,唯畏海鹤,鹤遇即吞之,亦寿三百岁。淮南八公《相鹤经》说,鹤为阳鸟,而逰于阴,因金气,依火精以自养,金数九,火数七,故七年小变,十六年大变,百六十年止,千六百年形定。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顶赤……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疎;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生天寿,不可量……是以行必依洲屿,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于是九龄家人便根据其母亲的这个瑞梦,按照淮南八公《相鹤经》“鹤为阳鸟,而逰于阴,因金气,依火精以自养,金数九,火数七”、“故生天寿,不可量”的说法,与他取名为“九龄”,字子寿。九是自然数中最大的一位数,取这个名字,肯定是希望这个孩子将来福寿悠长。

  这则神奇的传说,当然是预示卢氏当时所生产的是一位非同寻常的天才人物。这个传说毫无疑问是天才人物产生后好事的人们所创作,但中国人大多愿意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张九龄诞生时是否曾发生过这样的征兆,我们不必较真,但张九龄这个伟大人物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产生,却绝非偶然。

  拓展阅读:《望月怀远》张九龄

  望月怀远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⑵。

  情人怨遥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灭烛怜光满⑸,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⑹。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⑷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⑸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白话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张九龄的传说】相关文章:

1.张九龄典故传说

2.张九龄与英德大坪山的传说

3.张九龄诞生的传说

4.张九龄 感遇

5.张九龄的诗

6.张九龄感遇

7.张九龄 望月

8.张九龄在南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