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安史之乱推向历史齿轮的张九龄(2)

时间:2021-08-31

  经过祖辈三代人的打拼,张家在广东,算是根深蒂固,和官场的大人物,也能联系上,而张九龄从小读书成绩很好,为了孙子能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家人们从张九龄的小时候,就开始了铺路。

  能进入官场,名声特别重要,这意味着起点比别人更高。

  唐朝早期的诗人王勃,经过家人的安排,和当朝宰相取得了联系,通过写信,发表自己写的诗篇,为的就是得到宰相的一句好评:此神童也!

  在文人圈,有了这句评语,名气就算打响了。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写的好不好,主观因素太多了,大家觉得你有名,那文章自然是好的,这个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影响非常大。

  诗人陈子昂,上京赶考了两次,都是名落孙山,后来出一千两银子,买了把胡琴,将文章自比胡琴,珍贵却没人赏识,为了引起重视,直接把胡琴砸了个稀巴烂,从而成名,第二年,就得了个进士及第。

  张九龄的家族,打通不了宰相的门路,在广东,还是吃得开的,所以第一封信,他写给了广州刺史王方庆。

  结果就简单了,王方庆给张九龄的评价:此子必能致远。

  当然,张九龄本身的水平,还是不错的,毕竟到了王方庆这种级别的官员,如果对方能力不达标,要开口给个极高的评价,等于砸了自己招牌,钱再多,也是不会干的。

  公元702年,24岁的张九龄考中进士。

  一年后,张九龄写了第二封信,对方是策论排名第一的张说。

  张说是文化圈的名人,看到张九龄的信,也很欣赏,但是能为张九龄说话,除了信的内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张说落魄了。

  因为帮宰相魏元忠说话,被流放到广西,路过韶州,张九龄的父亲就安排,让张说给小家伙一个评语。

上一篇:张九龄写的诗 下一篇:张九龄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