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乱世浮沉的家族张爱玲的纪实故事(2)

时间:2021-08-31

冷漠亲情寂寞心

  如果说张爱玲的特立独行血脉源于外曾祖父、祖父母,那么她孤僻的性格、复杂的感情就直接受父母亲的影响。

  在她的母亲黄逸梵豆蔻年华的时候,对婚姻想必也有一番美好憧憬。然而李鸿章的外孙张廷重迎娶黄翼升的孙女黄逸梵,这段被世人传道的金童玉女羡煞旁人的婚姻,并未给黄逸梵带来多大的荣耀与欣喜。

  清末民初的新时代,扑面而来的皆是自由民主的气息。黄逸梵尽管生于封建家庭,甚至还被强制裹成一双小脚,但骨子里却是位拥护五四思潮的独立新女性,要她守着三从四德过传统妇女的生活,是万万不可能的。

  但张廷重是典型的纨绔子弟,满身深宅大院里养出的陋习,张家的家业传到他这一代,全被他败在吃喝嫖赌、讨姨太太上。

  新旧思想激烈碰撞,谁也不肯妥协,无尽的争吵让张家永无宁日。黄逸梵负气出走异国他乡,通过留洋让自己寻求理想生活与自我价值的平衡,并受到了更多自由欢快的西方文明熏染。后来回国、回到张家,见女儿渐渐显露惊人的悟性,于是执意送女儿去洋学堂念书,培养女儿的才华。但丈夫依然恶习难改,黄逸梵只好采取协议离婚的办法,二人最终婚姻破裂。

  前朝遗少的张廷重对女儿是忽视的,再加上续妻是个惯常的狠心后母,张爱玲在家里严重缺爱。她的作品里,极少形象良好的男性,想必与此有关。和胡兰成婚恋的“天注定”,或许也与此有关。

  再后来,被张廷重毒打并惨遭禁闭差点死了的张爱玲来投奔黄逸梵,西化的母亲在家庭认知问题上,完全拒绝施与亲情。黄逸梵只是拿出一笔钱,表明要么拿着这笔钱打扮、嫁人,要么去读书。张爱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与生俱来的贵族后裔的骄傲与觉悟,使她年纪轻轻就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即使家道中落,即使落魄潦倒,也绝不选择早早嫁人荒废才华!

  张爱玲顺利考入弥漫着西方贵族化教育的港大,在香港这座殖民化的繁华都市独自体验着漂流的孤寂。遗憾的是她并未如愿以偿地奔赴伦敦留学,日战爆发,她被迫回到上海,从此踏上以文学为生的创作之路。

  尽管张爱玲从黄逸梵身上找到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人的意识形态萌芽,但她终究亲情淡漠。8岁时,留洋回国的母亲牵她过马路,她产生的感情只有“生疏的刺激”。多年后母亲对她继续吝于亲情,寂寞的张爱玲只能寄望于“出名要趁早”。在最好的年华,向世人昭告过人之处,才是一个贵族后裔的最大渴求与辉煌。而她骨子里透出的森森寒意,皆因对冷漠亲情的失望透顶,对破败家庭的切齿仇恨。这种绵延深邃的恨,慢慢转化成一种冷眼旁观的描述,在小说里,像铁笔弹劾失职官员的祖父一样,对腐朽堕落的家族和丑陋肮脏的人性进行无情弹劾。

  家族衰败、家庭不幸,通通变成张爱玲作品的原型。她惊艳的文字与绮丽的风格,正是因中国家族传统文化渲染、母亲倡导的西洋文明熏陶、港大殖民化漂泊的生存体验,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殊家庭背景中,形成独特的矛盾共生与交织,才绽放出了中国近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