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艾》艺术特色分析(2)

时间:2021-08-31

二、写作特色

  张爱玲就像一位语言的炼金师,一对对特别的前呼后应,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意象,一段段淡淡的描写都使得她的作品格外的美丽。张爱玲曾说过自己喜欢素朴,并认为她“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用参差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从她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她的文章独具特色,以下从独特的前呼后应、极其普通的意象、参差对照的写法、朴素的描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独特的前呼后应

  张爱玲运用前呼后应这一写作技巧是非常独特与娴熟的,她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非常注重首尾呼应。在《小艾》里开篇第一段写道:“下午的阳光照到一座红砖老式洋楼。一只黄蜂被被太阳照成金黄色,在那黑洞洞窗前飞过。一切寂静无声。”而在倒数第二段写道:“从阁楼望下去,可以看见金槐。他在窗口搁着张桌子,埋头在那里拿着个钳子在拣错字。一直低垂的灯泡正对着他的脸,那强烈的电灯光静静的照在他脸上,窗外却是黑沉沉的。……”开头提起“老洋楼”,而末尾提到“阁楼”,虽然样式不一样,但彼此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接着开头处有提到“黑洞洞窗前”,末尾处有写到“窗外却是黑沉沉的”,即使字词间有所变化,可此“窗前”亦是彼“窗外”。让我们看到了小艾苦厄的命运及其充满悲剧性的一生。从破旧的老洋楼到狭小的阁楼,从“黑洞洞”到“黑沉沉”的变化,把越来越差的居住环境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看似简单而相似的字眼,虽然带着些铿锵的音韵,却又是形象生活的全部。细细品味,很多很多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样前后照应,又自然衔接,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这种前呼后应的写法不仅在《小艾》一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个人也特别喜欢这种前呼后应的写法,虽然有点俗套、有点平静,但是应用的好的话却能给人完整的感觉,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