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简介(2)

时间:2021-08-31

  综观各人的评论,都认为《同》这部作品带有张爱玲的自传色彩。笔者认为,《同》这部作品更多的是反映张爱玲后期生活的映射,而且作品中张爱玲对爱情、对友情、对人生等观点,都是站在张爱玲晚期回顾一生、对自己生命的总结与复述的角度去展开的。赵珏“人穷了便随便说句话都要找铺保”的人生感概和“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的“最原始的安慰”,在相当程度上关联着张爱玲晚年真实的生活处境和精神心态。张爱玲现实人生中的各种性格在小说中赵珏有着体现,不甘受人摆布(如赫素容),不甘寄人篱下(如恩娟),不甘违心盲从(如萱望),不甘有性无情(如司徒华)。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在赵珏的经历中也是得到投射。张爱玲与作品中赵珏一样就读教会中学;赵珏也是因为学业问题与父亲争执,最后由母亲的资助继续学业;张爱玲的两次婚姻在作品转化成赵珏的两次恋爱;赵珏后来到美国的生活和陌生经历等都与张爱玲到美国的生活相似。即便是作品中的另外一位主角恩娟的外形,也是带有张爱玲好友炎樱的影子。

  在《同》里面首先可以发现的是张爱玲对待爱情的观点,因为作品开始就写到恩娟后来的丈夫汴,从婚恋开篇。笔者比较赞同奚志英的观点:“赵珏对爱情的理解是:……可她不悔。‘我觉得感情不应当有目的,也不一定要有结果。’她不赞同恩娟那样合伙做生意似的婚姻,一辈子无法知道真爱的滋味,只能追忆以前单恋的对象。可是,收获了婚姻的丢失了爱情,品尝了爱情的却抓不住婚姻。……我们知道,张爱玲小说的题材大多是婚恋生活和两性关系,这是她观照人生的一个独特视角。她笔下的两性关系多是疲倦的,不完美的。”这种“疲倦”和“不完美”正是张爱玲一贯以来对爱情悲观的态度。这种悲观源自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小时候父母的婚姻破裂,与胡成兰的感情受挫,造就成张爱玲笔下的婚姻无爱与苦涩。无论张爱玲以前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爱情都是具有悲剧色彩,在晚年的张爱玲回顾一生对自己的婚恋经历,在《同》里面作了总结,就是“不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张爱玲充满传奇的一生,或许就是爱的缺席,所以不怕描写爱情的悲凉,亦是因为张爱玲对自己一生的“不悔”,才会在晚年的作品依然不讳提出对无目情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