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2)

时间:2021-08-31

 (一)从主题中窥探现代性

  “人性中的确有许多未被认知的东西,它们有时来得好像不经意却令人惊讶与困惑,但其实随时都会发生,只是没有特定的环境与诱因罢了。”而人性中这些令人惊讶与困惑的真实东西就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琐碎事件而发生在人面前,张爱玲抓住了日常琐事这一诱因。奋力地勘探着人性,在乱世的背景下不曾被人认识的人性中卑微、自私的一面。尽管张爱玲的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命运,但她却关注了每个人在社会上的最关键问题,即关于每个人生存状况的问题的思索,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回避的大问题。于是,张爱玲所提供的文学想像和情感体验,又都与当下普通的生存状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契合。张爱玲专注于平淡生活中平民的人生,她的关怀遍及日常生活的每个人,于是便迎合了大多数的读者心理。从此意义上讲,张爱玲的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张爱玲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被中国社会遗忘,因为与主流文学中那些宏大叙事相比,张爱玲的世俗的日常生活,实在是琐碎、务实、平淡,只注重个人生存,这些都是对人类崇高人文精神(高尚理想、激昂斗志、大公无私等)的一种消解.是受着时代主潮鄙视的。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里,人人都为生计奔波忧虑时,日常生活中人的生存状况又成为平常人关注的热点,张爱玲的作品又重新被认识,被接受,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就是因为她表现了永恒的生存主题。

  存在主义有这样的观点,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生存于世上,处于被抛的状态,人便是孤立无助的个体。张爱玲以中国式或本土化的存在主义着力于人物内在的冲突,描写了自私、愚蠢、庸俗、势利、空虚等一些杂乱无章的堆砌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更是他的选择的总合。我们必须学会真实的生活,否则就根本没有生活;我们必须选择心中的善,否则就会被周围的邪恶吞噬。”孟子主张人性本善,然而这一人性的预设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性中的“恶”的构成通常是一种内心冲突形成,而且这种恶的因素,有时仅仅是软弱,无力主宰非理性欲望而不由自主地抛弃了身边的善,使邪恶吞噬了自我。张爱玲关注的就是这些世俗社会中的“软弱人儿”,着力于人物心理的内在冲突,暴露他们的软弱、自私、与卑劣人性的阴暗面。她的写作,或许不能给我们疾病丛生的生存提供拯救的力量,但他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存在的疾病本身,看到了现代人的伤口,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