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读后感(六篇)(5)

时间:2021-08-31

(篇五)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别离的笙箫情调寥寂和凄凉,离别的惆怅与茫然,夏虫也为此沉默。然而为了珍惜这份故地重游的眷念和惬意他悄悄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此刻的这种失落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这种无需用行动来证明的心态又哪是那种“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夕阳”所能替代的呢?所有的一切还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都归功于作者徐老那支生花的妙笔。即使抛开文中所运用的比喻、象征的写作手法难以品尝,而那清新优美的语言,柔美的音调、和谐协调的音节及流畅的行文;高雅的笔调和情景交融、物与我合的艺术效果并没因诗体具有的“音乐、建筑和绘画美”而显得逊色和微不足道。意蕴丰赡的意象描写把作者心灵情感的触动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出来。

  徐老当时的心境和激情非豪放派诗人苏东坡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强音和雄浑豪迈,也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峰回路转的随意;不是婉约派诗人李清照那种“人比黄花瘦”的感伤和凄楚;也非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迷茫和矛盾。作者再别康桥时的沉郁感被心雨神的统一所负而没有琼瑶的花草月亮般淡淡的哀愁。此刻“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离别的感伤都在那些平淡而意奇的意象描写中显露完了。我终于寻觅到归有光那种“寄情言语即无声”的感觉而不由自主地折服在那简短的言辞中了。短短还不足两百字的影响力如此强烈,是徐老那种声情并茂的语言表现力和文字艺术感染力使之达到人文一体的境界。

  再回味一遍《再别康桥》如同饮一杯甘醇的酒,细细品味便意犹未尽,心驰神往地追随徐老的思绪再次摇曳飘飞。我悄悄的读完,又轻轻的合上。真有些许“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往何处去,没有人明了”的微醉。我在思索:徐老别的著作又会给读者留下些什么?

  再别康桥读后感_第2篇:

  我向来喜欢极其浪漫而又精巧的文字。那些文字读起来,有种恋爱的感觉。

  高中的时侯我喜欢上写诗,每一个文学小青年都会有这么一段时光。如果一个文学小青年没有喜欢过诗,那么我敢说他不是标准的文学小青年。

  那时,我喜欢徐志摩,因为他写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以及“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除了徐志摩之外,我还很喜欢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诗中这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直到现在,每到雨天时,我还都莫名的渴望着在一个陌生的胡同里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当然,还有卞之琳以及顾城等。卞之琳在《断章》中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而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他在另外一首诗《远和近》中写道“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