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

时间:2021-08-31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4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

  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31.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评分说明:每空1分

  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5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一条,并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一名言的理解。(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乡”通“向”,从前。

  (4)停止,放弃。

  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意对即可)

  3、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言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只要是孟子有哲理的名言均可)

  4、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大意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