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2)

时间:2021-08-31

《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3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小题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小题1】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小题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4

  《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通 解释

  【小题2】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小题3】根据文段内容填空。(4分)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5】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2分)

  答案

  【小题1】“辟”通“避” 躲避

  【小题1】(2分)( C )

  【小题1】(4分)(1) 生 义 舍生取义 (2) 贤者

  【小题1】(4分)①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不仅仅是贤者有这种秉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小题1】(2分)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小题1】考查对通假字的了解。“辟”通“避” 躲避

  【小题1】考查一词多意。

  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读音不同解释也不同,解释分别为:房舍、舍弃。

  B.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患分别解释为:灾祸、害怕。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都翻译成“这”。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生分别解释为:学生、活。

  【小题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即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

  联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得到答案。

  ⑵细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以概括为:贤者或贤士。

  【小题1】翻译句子注意关键字解释准确,字字落实,连词成句。

  (1) 翻译时注意通假字“辟”躲避。

  (2) 翻译注意:丧:丧失

  【小题1】答案不唯一,注意举出了解的 “贤者”还要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所以不能举有气节没留下名句的人。可以写文天祥。

《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5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答案:

  10.D(谓:告诉,对……说)

  11.B(介词,对,对于)

  12.D(却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13.(1)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乡”“受”翻译正确个1分,大意1分)

  (2)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闻”“当”翻译正确个1分,大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