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4)

时间:2021-08-31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7

  课内文言文,回答10~12题。(8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12.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答: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13~16题。(8分)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博爱之谓仁 (2)老子之小仁义

  14.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彼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15.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译文:

  16.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2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满分20分)

  10.参考答案:(1)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每词1分,计2分)

  11.参考示例:(1)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2)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每个句子2分,计4分)

  12

  .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1分),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1分)。(答出论证方法得1分,论点正确得1分,计2分)

  13.参考答案:(1)谓:叫作,称作。(2)小: 认为……小,轻视。(每词1分,计2分)

  14.参考答案:彼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每断对一处得1分,计2分)

  15.参考答案:(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16.参考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1分),而自己所说的“道德”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1分)。(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均出自《 》一书。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①生死攸关 生

  ②不能自已 已

  ③延年益寿 益

  ④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答:

  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孟子

  2.①生存 ②停止,放弃 ③增加,增长 ④这个、这样、这种

  3.①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②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4.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或: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只要答出“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即可)

  5.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②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③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举例略)(有例子,有分析,符合三点中的任何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