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鱼我所欲也》赏析(2)

时间:2021-08-31

  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论述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为了坚持正义,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气节;至于那些不辩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更是可耻的。

  文章开头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首先从人们所可能遇到的事取比,用鱼和熊掌来比喻两难的选择,这一开头,给他所论述的重大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也就是把一个有关人生的重大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也就是把一个有关人生的重大问题举重若轻地提了出来。这一开端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须加选择的事,而按照人之常情,在两者皆欲不可兼取的情况下,人自然而然地会主动选择自己认为是更高贵的东西。在孟子看来,在“生命”和“道义”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舍身而取义”,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接着作者把整齐而对应的语句排列起来,一反一正地进行反复论证,说明在“欲生”和“恶死”的问题上,还有一个义与不义的问题需加选择:即人能否可以为了生不择手段,胡作非为;为了避死,人是否可以不择手段逃避死亡。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对有价值观的人来说,在义与不义的选择上,义是第一位的。照孟子的观点来看,他认为道德是人性中所具有的,正如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一样,文章的这一部分,虽在说明道理,但因涉及到生死节操,整个感情色彩是悲壮而高亢的。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指出,过去由于侮辱不接受的东西,今天为了享乐而接受,这样做的人是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道德之心。在文意上,则是发展到对不能作到这一点的人的谴责,因而语调转入严峻,用一种严正责问的口气写出,表现了一种鞭挞和鄙夷的态度。

  在本文中,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们生死观进行深入探讨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他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修养和教育,不做有悖礼义的事。孟子的这一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精华,特别是对“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